技术“诱拐”资源 外资变相驾驭稀土供应链

2010年07月01日 9:36 799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作者:


  物流中心成倒卖“中介”
  据记者调查了解,目前包头实行由包钢产供销一体化的措施,由包钢统一对稀土行业实行矿山、采矿和生产统一管理,但却不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外资获取更多的原材料。在网上搜索一下“稀土”,马上就会出现一堆贩卖稀土的公司,也有商家通过电子商务网站做起了“稀土批发”生意。
  记者在包头张家营子物流中心了解到,这里大大小小的物流信息中心均是从事稀土资源倒卖的“中介”,从物流中心老板、司机那里随处可以打听到有关稀土原料的货源。
  “我们这里提供的都是尾料,运输出来之后,可以直接通过设备再提炼出来。”某张家营子物流中心张姓老板表示。包头罗地亚稀土有限公司何经理也表示,目前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除了向包钢购买,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市场上购买碳酸稀土等材料进行加工。


  专利尴尬遭遇外资“围剿”
  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分析师陈家作则对  记者表示,政府是希望外资通过设厂投资的方式提高本土产业生产能力,外资这种变相的操作手法,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并不是完全不知,只是里面涉及到了地方政府的招商业绩以及各种利益关系导致了监管失力。
  孙喜平认为,在当前领域,中国的稀土产业迫切需要制定稀土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外资企业进入稀土开发领域。
  记者注意到,与本土的稀土企业想法不同,在稀土应用的产业外资们看来,全球稀土产业链条中的主导和控制力量是在应用环节,而不是资源环节。
  包头市新源稀土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冀代雨指出,目前中国稀土产业链总体仍处于上中游位置,真正处于金字塔尖的深加工和应用产品技术,中国始终难以掌握。
  据王明透露,由于中国专利制度比国外晚,因此,中国作为世界钕铁硼永磁材料的主导生产者并不受这些专利限制。中国企业可以生产、销售和使用钕铁硼永磁材料,但却不能出口产品到外资专利覆盖区,否则将构成侵权。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的钕铁硼产量与日本相近,但是产值却不足日本的三分之一。据了解,除了稀土永磁,其他如稀土储氢材料、稀土荧光材料及稀土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及器件方面的核心专利权,也大都掌握在欧美和日本等国。
  “专利壁垒成为阻碍中国钕铁硼磁体占领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王明指出,日本等外资企业以稀土技术手段来抢占世界市场的意图也越来越明显。据王明透露,为摆脱困境,国内的企业只能向外资购买专利生产和销售许可证。“购买专利,意味着企业要花费更多的成本。”
  冀代雨对此表示,当前市场经济下的稀土产业问题已不再是简单的是否拥有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资本、技术、管理来驾驭资源。

[1] [2]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