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有了多重保障

2013年03月20日 9:19 843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打开市场,经济政策更给力
  在《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之前,我国关于循环经济的政策、法律法规也不在少数。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十一五”规划也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2009年,循环经济法实施,对循环经济给出了定义: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去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在这些基础上,《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有哪些具体有利的措施,能够确保目标有效实施呢?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其官网上介绍,《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了八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具体包括产业、投资、价格和收费、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健全法规和标准,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研究制定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办法等,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相关标准和计量检测体系。三是加强循环经济管理和监督,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循环经济管理,探索市场化管理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四是强化循环经济技术和服务支撑,加快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加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健全循环经济服务体系。五是建立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建立统计核算制度和数据发布制度,制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把资源产出率作为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综合性指标,加强统计能力建设。六是强化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推广示范经验,在全国建设一批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把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关课程。七是加强循环经济交流与合作,利用各种国际交流平台,创新合作方式,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建设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共同推动绿色发展。八是加强循环经济组织领导,国务院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协调机制,研究有关重大问题,部署重大任务,把握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
  对于扩大市场来说,经济政策无疑是最给力的。“战略”提出,推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价格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试行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制度,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此外还包括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银行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多种信贷方式等财政、金融政策。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依靠顶层设计
  发展循环经济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据发改委负责人介绍,《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实际上就是对如何推进循环发展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是实现循环发展的具体行动,从而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战略》明确了提高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等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具体目标,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同时对各行业、各领域和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顶层设计十分重要。高吉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从整体上来看,建设一种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一定要高效和和谐。所谓高效,就是说产出率要高,资源和能源消费要少,所谓和谐就是说环境和经济要协调发展、区域之间要统筹发展。
  在高吉喜看来,“所有的资源要素都有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比如一块林地,既可以砍下来去卖钱,也可以不砍用来保持水土。过去我们更多地强调资源属性,因为可以直接看得到,有直接效益,但是环境属性是潜在的、长期的,因不能带来明显的直接效应而往往被忽视。”我国现在提出了生态文明,各个部委应思考如何统筹协调这两个属性。“从实际操作上,最关键的是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我国,对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在开发的初始,政府给予必要的生态补偿非常必要,要靠外部的输血形成良性互动。”他这样说。
  如此说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布局、发展方式和人们的消费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建立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包括环境容量,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这一点和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高吉喜委员如是说。

[1] [2] [3]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