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蓄电池自主创新促企业转型升级

2013年05月13日 14:7 952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改造提升重任还在企业
  “技术创新、工艺改造的重点在企业,结构调整、产业提升的重任也在企业”。绍兴汇同蓄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袁锦康、江西汇能电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方龙生、江西精能电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斯曙光一致表示。
  “技不如人”是人们对我国过去制造装备、技术水平、生产工艺等的评价。可是,从客观角度看,目前我国整体制造技术、工艺装备、技术人才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大多数大中型企业负责人的共识。
  在河南超威电源有限公司和浙江南都电源(300068)股份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如今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工艺中球磨方面采用了直接冷切技术,减少了一道熔铅过程。从铅锭到浇片再到极板和极板载剪下来多余废料的回收也都实行了生产的自动化。此外,在电池的铸焊、点胶、封盖、清洗等方面也都基本实现了密封式的自动化生产线。目前,除少部分小企业还在使用落后的设施、设备外,大多数中等以上的规模企业特别是一些有一定经济、技术等实力的行业领头企业,除对上述生产工艺、生产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外,还在积极与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设备生产厂商等共同联手,开发、研制新一代封闭式全自动化生产线和工艺,以积极有效地响应政府提出的“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以提升、改造、强壮我国的制造业。
  可喜的是,在去年至今经济状况并不景气的情况下,许多中等规模以上的蓄电池生产厂家即使是在半停产的情形下,仍然把生产设备、工艺的改进和提升放在首位。如江苏浙长电源有限公司、江苏金长兴电源有限公司、绍兴汇同蓄电池有限公司、安徽中能电源有限公司、江西汇能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精能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志超电源有限公司、江西日超有限公司和安徽南都(华宇)电源有限公司这些中等规模生产企业。除此之外还有河北风帆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天能集团、浙江南都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行业领头企业更是把产业升级作为一项重任。
  河北风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宝生告诉记者,风帆主要以生产汽车(启动型)电池为主。在去年年底新建的电池生产项目,已基本实现了在负压(封闭式)状态下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江苏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杨善基告诉记者,双登主要生产以通信、储能电池为主,在新建的生产现场,几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已在不停地(忙碌)着。可是,在生产现场参观中,只看到车间里几条生产线有少量的操作人员在工作,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据中国电池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敬忠、全国铅酸蓄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伊晓波介绍,目前,我国在动力、起动型电池和储能、风能、太阳能电池以及锂电方面的研发、生产已有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动力型电池的研发上,其产品性能、技术和生产设备、工艺以及在新产品、新材料的应用上,专业性、广泛性、应用性也越来越强、面越来越广,而且很多工艺技术在国际上已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目前很多外界人员对动力型、起动型和储能型等产品的生产技术状况了解还不够。可以说,起动型铅酸蓄电池随着汽车的发展,已有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生产条件有了较好的基础,虽规格较单一,但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实现产品生产的自动化流水线;而动力型电池(电动助力车用铅酸蓄电池)生产、技术和各种适应性等状况要求更严格、标准更高,而且,它是我国首创,更没有可比性和可参考的模板与借鉴的标准,再加上型号、规格、产品、品种等的多样性,更为产品生产自动化的连续性带来了种种困难;储能型电池也是因为它的产品型号、规格、品种等的多样性,目前还很难实施产品生产的自动化流水线作业。不难看出,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设施、设备的快速提升、改造,具有更高水准的全封闭智能型的生产自动化流水线也将会很快被开发出来。
  在江苏昌盛电器有限公司和江西志超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安静的厂区内只有几个留守工作人员。记者在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生产车间,志超电源除小部分生产外,看到的就是一条条生产设施、设备静静的在那里,且自动化程度已较高。据昌盛电器总经理程英伦介绍说,由于市场不景气,造成企业亏损严重处于停产状态,几亿元的机器、设备已闲置了很久。目前,江苏盱眙县政府和浙江长兴县政府正积极努力的引导和牵线搭桥。
  据长兴海悦全自动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章介绍,经过几年的研发,长兴海悦生产的铸焊机,其技术已经被客户所认可。但是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压力也很大。设备制造企业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一切都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进步。长兴海悦的想法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朝着更高的目标——智能化发展,并向着智能化的全自动流水线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为社会、行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今,蓄电池产业已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使其既能成为造福人类的生产工具,又能通过政府部门的有效督促、引导和企业自身通过各种办法来最大限度降低与消除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从长远来看,应该把经济与环保两者有效地结合,最大程度地找到结合点,这样才能既促进了经济健康发展又能最大限度地有效降低和减少因经济发展而给环保、环境带来的各种压力,从而倡导出一个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环境。

 

[1] [2] [3][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