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作物重金属污染暴露出什么?

2013年05月28日 9:36 622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镉污染因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容易被忽视
  镉超标造成的毒性、症状有哪些?
  “镉是一种银白色有光泽的重金属,毒性很强,在人体内潜伏可达10—30年。”姚卫蓉告诉记者,由水源或食物等引起的镉中毒多为慢性发作,会引起消化道黏膜刺激,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抽搐等症状。这种慢性中毒最容易损伤人的肾、脾、肝脏等器官,还会引发贫血、生殖功能下降等。如果长期摄入受到镉污染的食品,会造成镉在体内蓄积,导致骨软化症,周身疼痛,被称为“痛痛病”。镉本身也是致癌物之一,能引起肺、前列腺和睾丸的恶性肿瘤。1997年以来,美国毒物及疾病管理局一直将镉列为第6位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物质。
  但在我国一些遭受镉污染的地区,大多数人至今对污染状况仍认识不足,认为只要还能长出粮食,就可以继续种植食用。
  对此,戴其根认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比较直观,而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一般难以直接依靠感官判断,必需依靠实验分析才能确定。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不可逆性,一旦进入到土壤中就会积累导致土壤污染,难以迁移和分解,对农作物的影响也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土壤重金属污染还具有滞后性,一般土壤重金属污染很难及时被发现。”
  据戴其根介绍,稻米镉检测成本较高,也较为繁琐耗时。同时,水稻生产经营规模小,且较为分散,影响及时检测与控制,加大了控制镉污染大米进入市场的难度。
  采访中,有专家向记者表示:“现在科研部门,搞粮食作物栽培的不注重检测技术的研究,而从事检测技术的又不直接参与土壤和粮食作物栽培新技术的研究。不合理的科研体制产生的独立性与封闭性,致使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上,缺乏协同,带来非常严重的‘脱节’。”

  加快建立粮食作物重金属污染防控体系
  事实上,目前在一些地区,由于大量开矿冶金、施用磷肥、城市垃圾处理不当等,重金属污染的不仅仅是水稻,已影响到所有农作物。
  但专家们仍认为,粮食作物重金属污染还是可防可控的。关键是要通过加快栽培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确保增产增效同时,加大粮食主作物检测技术研发,建立行之有效的粮食主作物重金属污染防控体系。
  而据记者了解,我国粮食作物重金属污染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和农业科研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农业、科技部门就粮食作物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已启动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
  以江苏省为例,该省为有效控制粮食作物重金属污染,在一些粮食主作物生产区,采取强有力措施,关停了一大批矿产开发、冶炼及其他有工业污染企业,确保农业生产用种与市场供应安全。
  “通常情况下,采矿区都建造有尾砂库,但一旦遭受洪水或其他意外因素,这些尾砂坝很可能被冲垮,或因高度不够而发生泄漏,带有高浓度重金属的污水就会污染下游河道及田地。事实上,即使尾砂坝没有问题,开矿对当地土壤的危害依然难以避免,重金属可以通过尾砂库排水、土壤渗漏等渠道扩散到周围土壤,一个矿区的污染面积会达到几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姚卫蓉说。
  近年来,针对水稻等作物重金属污染、特别是镉污染,扬州大学农学院组成专家组进行了专题研究,并获得了一系列突破。
  “我们发现,水稻对镉的吸收和富集存在显著的品种差异。在同等种植条件下,稻米镉含量可以相差数倍。课题组利用这一特性对水稻品种进行筛选,不但可以找出镉低含量的品种,还可以在中轻度镉污染土壤上安全种植;同时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降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大幅减少水稻的吸收与积累。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水稻对元素吸收的复合效应,如增施硅肥可以降低水稻对镉的吸收。因此,在中轻度镉污染条件下,通过选择合适的品种和合理的栽培方法,仍可以生产出安全的稻米。”戴其根说。
  无锡中粮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开展了小麦制粉工艺新技术研究,并成功研发出小麦擦皮除菌机,通过擦、磨、打,把有毒有害的真菌去除,降低生物重金属。目前已在中粮系统推广应用。
  专家们还表示,国家应加大研究力度和投入,探索效果好、成本低、实用的方法,杜绝粮食作物重金属污染。戴其根建议,预防稻米重金属污染应从田头抓起,对农田进行重金属污染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农田进行评价与使用功能区分;减少污染源头,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污染现象,及时找出污染源,从源头上杜绝重金属污染;对已污染的农田土壤要积极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成本高、难度大,无法短时间实现,要有长远规划,逐步减轻污染;推广作物清洁生产技术,合理规范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根据水稻生长特性,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标准。

[1] [2]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