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公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发展目录》

2013年08月19日 9:14 2132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政策法规


  16、高性能减振降噪材料及弹性元件设计制造技术
  研发背景:目前,我国减振降噪材料及弹性元件综合性能离高速轨道车辆的理想减振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大部分产品特别是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使用寿命仅为国外先进水平的二分之一左右,这已成为轨道交通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该技术研究,将打破国外公司在高端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及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领域的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关键共性技术内容:该项技术涵盖高速列车、大功率机车以及高铁线路用橡胶减振降噪弹性元件设计及制造,并可拓展应用于风力发电装备和汽车悬架系统用减振器件的研制生产。主要内容包括:1、高性能复合材料制备及产品设计;2、减振橡胶材料及减振器件生产工艺设计;3、工艺生产装备设计;4、橡胶减振材料及产品检测、试验手段。
  17、高性能水处理膜材料制备技术
  研发背景:目前自来水厂采用的絮凝、沉淀和化学消毒方法只能适用于以优质水源为原水的情况,要消除重金属、有机污染物、高盐度、高硬度、毒素及部分致病微生物的影响,必须依靠超滤和反渗透膜技术。目前我国采用了膜技术的自来水厂的比例还不到1%。通过膜技术的应用以减少水体污染,将从根本上解决饮水安全。
  关键共性技术内容:高性能反渗透膜、水质净化用纳滤膜和废水处理用膜生物反应器专用膜材料(Membrane bioreactor, MBR)的规模化制备技术。
  18、催化复合材料多级孔道控制技术
  研发背景:多级孔道催化复合材料被学术界和工业界公认为是潜在的下一代催化材料,特别是具有高结晶度、高稳定性、大比表面和孔体积、具有多级孔道的催化材料有望在重油裂化、大分子催化及精细化工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研发的新技术将在水热原位晶化技术领域里有重大突破性进展,研发的新材料将成功应用于FCC催化剂和助剂的生产,研发的新思路将为更深化的原创性产品开发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有助于在本行业关键技术领域或产业形成优势。
  关键共性技术内容:在合成技术层面,解决多级孔道复合材料的合成成本过高,产品中介孔结构的可控性及介孔有序性较差等难题;在催化研究方向,拓宽反应类型,明确介孔对催化反应性能提升的机制等;在理论层面,研究多级孔道复合材料中介孔的形成机理及第二模板的作用。
  19、应用于血液筛查的高效核酸提取及多联检核酸检验技术
  研发背景:湖南是全国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患者较多的省份之一,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传染病的诊断产品和仪器基本来自省外或国外进口。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st,NAT)是一系列直接检测病原体核酸的技术的总称,适用于大样本量血液筛查并能满足高灵敏度要求的核酸扩增技术主要为PCR技术和TMA技术。国产试剂灵敏度不足、线性范围窄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样本用量以及核酸提取和纯化方法等方面。这也是国内核酸体外诊断试剂行业的核心技术瓶颈之一。进行应用于血液筛查的高效核酸提取及多联检核酸检验技术研发,可引导省内,乃至全国体外诊断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更新,保证全国人民的用血安全和享受精确快速的诊断,提升我国经血传播重大传染病的基因诊断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地位。
  关键共性技术内容:1、痕量病原体DNA和RNA的同时提取;2、开发全自动化核酸提取仪器与配套试剂;3、开发多联核酸扩增检测技术;4、多病原体分子诊断试剂盒的开发。
  20、絮凝澄清技术在中药固体制剂中的应用技术
  研发背景:传统醇沉技术存在醇沉操作周期长、排渣难、上清液抽取过程困难、乙醇消耗量大、有效成分损失严重及成品稳定性差等缺点。经醇沉工艺生产的产品在储存过程中在潮湿气候的条件下极易出现吸潮现象,导致结块、霉变等现象,从而影响产品生产均一性、稳定性和有效性,严重制约湖南省中药企业固体制剂的发展。将絮凝澄清技术取代传统醇沉工艺可解决上述难题。但现有絮凝澄清技术研究更多的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一直未能在中药固体制剂的工业化生产中得以应用。絮凝澄清技术在中药固体制剂中的应用,可解决中药制剂易吸潮、服用量大及安全性等瓶颈问题,保证在南方潮湿的气候环境下能生产出工艺可靠、制剂稳定的中药固体制剂,实现节能减排;填补国内中药固体制剂此领域的空白。
  关键共性技术主要内容:将生物技术絮凝澄清技术取代传统的醇沉技术,去除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具有有效成分保留率高、使用方便、生产周期短、安全无毒、价廉易得,制得的成品稳定性好等特点。

 

[1] [2] [3] [4][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