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2013)》白皮书

2013年08月29日 14:59 1459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政策法规

  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2013)
  (2013年8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推动贸易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投融资合作层次
  三、加强农业与粮食安全合作
  四、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建设
  五、注重非洲民生与能力发展
  六、促进多边框架下的合作
  结束语
  附录1 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经贸举措落实情况
  附录2 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中国政府宣布的未来三年中非重点合作领域
  前言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与非洲国家顺应形势变化,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不断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大力推动经贸合作,积极探索符合中非实际的共同发展之路。
  目前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成为中国重要的进口来源地、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和第四大投资目的地。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促进了非洲国家民生的改善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促进南南合作与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中非经贸合作基础更加坚实、机制更加完善,不断涌现新的合作契合点和增长点。特别是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非洲,宣布一系列支持非洲发展的新举措,为推动中非经贸关系迈上新台阶注入了强大动力。
  2010年,中国政府发布了白皮书,介绍了中非经贸合作的有关情况。这里,就近些年来中非经贸合作取得的进展再作一介绍。
  一、推动贸易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非贸易仍然持续了较快发展的态势。2009年,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此后两年多时间里,中非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12年,中国与非洲贸易总额达到1984.9亿美元,同比增长19.3%。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额853.19亿美元,增长16.7%;自非洲进口额1131.71亿美元,增长21.4%。中非贸易总额、中国对非洲出口总额,以及自非洲进口总额均创历史新高。

001


  图表:图1:2000-2012年中国与非洲贸易情况 新华社记者 马研 编制
  随着中非贸易额的不断增长,中非贸易占中国和非洲对外贸易的比重有所上升。2000—2012年,中非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23%增加到5.13%。其中,中国自非洲进口占比从2.47%增加到6.23%,出口非洲的占比从2.02%增加到4.16%。从非洲角度看,中非贸易占非洲对外贸易的比重,呈现出更为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2012年,中非贸易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3.82%增加到16.13%。其中,非洲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占比由3.76%上升到18.07%,从中国进口商品占比从3.88%上升到14.11%,增长迅速。
  中国对非出口产品总体上质量优、价格好,满足了非洲各阶层民众的消费需求。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中非贸易结构逐步得以优化。随着非洲市场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对非洲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明显增加。2012年,机电产品占中国对非洲出口商品的比重已达到45.9%。为进一步提升对非洲出口商品的质量,从2010年12月到2011年3月,中方开展了打击对非洲出口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商品专项治理行动,采取输非工业品装运前检验等多项措施,中国对非出口商品质量得以明显提高。
  过去三年,中国自非进口金额不断增长,原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贸易金额、数量都快速增长。通过中非贸易,非洲出口产品获得稳定市场,提升了价格,获得了更大实惠。同时,中国通过免关税、设立非洲产品展销中心等措施,积极扩大从非洲进口。自2012年1月起,与中国建交的30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全部可以享受60%的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措施。截至2012年底,有22个非洲受惠国累计受惠货值达到14.9亿美元,关税税款优惠9.1亿元人民币。2011年5月,中国设立的非洲产品展销中心在浙江省义乌市正式开业。通过减免运营费用等扶持政策,展销中心已吸引非洲20多个国家的2000余种商品入驻销售。
  中非贸易互补性强、潜力巨大,对中非双方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将继续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中非贸易的健康发展,主要包括:实施“对非贸易专项计划”,扩大非洲输华产品零关税待遇的受惠范围,扩大非洲产品的进口;加强对非出口产品品牌和营销渠道建设,促进对非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另外,中国将通过提供促贸援助,帮助非洲国家改善海关、商检设施条件,为非洲国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提供支持,推动非洲区内贸易的发展。

中国在非投资采矿、产品深加工等企业超2000家

 

[1][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mqk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