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历史跨越 有色金属工业成就辉煌

2008年12月19日 17:0 421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经典工业• 辉煌30年
  经典瞬间


  昔日选矿车间 。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封闭节能高效的选矿装备 。


  昔日生产工艺 。


国际先进的300kA大型预焙电解铝生产线。


  据中国工业报消息     (记者 吴玮)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对于有色金属工业而言,也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种有色金属产量由1978年的99.6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2370万吨;已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原铝和铅的产量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锌的产量连续12年高居全球榜首。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5%、18.9%和17.9%。
  这30年,有色金属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技术进步加快;有色金属行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和升级,全行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有色金属工业正在国民经济、国防军工和高新技术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资产总额:实现飞速增长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走过了发达国家数十年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国际领先的行业。
  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信息统计部统计,有色金属工业企业数量从1978年的602家增长到2007年的8259家,是1978年的13.7倍;主要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从1978年的99.6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2370万吨,是1978年的23.7倍。其中精炼铜从1978年的29.9万吨增长到2007年349.9万吨,原铝从29.6万吨增长到1258.8万吨,铅从14.5万吨增长到278.8万吨,锌从20万吨增长到374.3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11.7、42.4、19.0、18.6倍。各种加工材中,铜材从1978年的18.3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630.2万吨,铝材从10.6万吨增长到1250.8万吨。
  30年的改革中,有色金属行业不仅行业规模实现飞速增长,行业盈利能力也大幅提升。
  据统计,有色行业年末资产总额从1978年的116.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2481亿元,是1978年的107.46倍。销售(主营业务)收入从1978年的84.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8972亿元,是1978年的224.5倍。利税总额从1978年的17.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289亿元,是1978年的12..3倍;利润总额从1978年的12.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464亿元,是1978年的120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从1978年的13.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660.5亿元,是1978年的122.6倍;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8.08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875.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从2.96亿美元增长到263.9亿美元,进口从5.12亿美元增长到611.2亿美元,分别是1978年的89.2、119.4倍。
 

  技术设备:由污染落后到赶超世界先进
  30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装备进步明显,一些电解铝、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等的生产工艺已在逐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的生产工艺在行业得到采用,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提升。
  由于有色金属工业工艺流程长,采矿、选矿、冶炼以及加工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且产生大量废弃物,所以有色金属行业近年来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据统计,2005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年消耗标准煤8341万吨,约占国内能源消费量的3.8%,占国内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6%左右。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有色行业在节能降耗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
  铝锭综合交流电耗的总体水平已从1980年的17146千瓦时/吨,下降到了2007年的14488千瓦时/吨,提前达到了国际原铝协会制定的2010年世界原铝的节能目标:14600千瓦时/吨。同样的能耗指标明显下降还表现在粗铜冶炼等其它主要有色金属产品的冶炼工艺过程。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铝锭综合交流电耗比上年下降了183千瓦时/吨;铜冶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15.5%;铅冶炼和电解锌综合能耗比上年分别下降4.7%和4.6%;主要污染物指标进一步下降。今年1~6月,每吨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为14378千瓦时,比去年同期每吨下降了78千瓦时,节电约5亿千瓦时。
  在减排方面,2005年前电解槽氟化氢(HF)气体排放达到吨铝23~25千克。目前全国HF排放小于1千克,氟化炭(PFC)的减排工作也正在进行。中铝公司氧化铝上市部分已经实现了年内企业工业废水零排放的目标。而我国主要规模以上的铜冶炼企业废水也已基本实现零排放,规模以上铜冶炼企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氧化硫制酸的利用率达到95%以上,变成有用的工业硫;硫的固化率达到98%以上,二氧化硫的转化率达到99%以上。铜冶炼的废渣全部得到利用,被用于建筑材料和水泥辅料上;生产中产生的中和水,被用于冲洗废渣。全石墨化阴极技术在万基铝业已经系列化使用,吨铝节电500千瓦时左右,正在向全行业推广。同时,提高阳极节能的相关研究也在进行。
  有色金属行业在摈弃落后工艺的同时,自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的生产工艺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如2007获得国家科技奖的铝资源高效利用与高性能铝材制备的理论与技术、高效节能铝冶金新技术、铝材基体多场调控技术、高强铝合金多尺度多相强韧化技术的创新。其中,首创的铝土矿浮选分离成套技术,将可利用铝资源的保证年限由10年增加到60年;铝冶金新技术可节能、减排各10%,使铝冶金由技术引进型转变为自主创新型;铝材制备系列自主创新技术的应用,使我国铝材性能与国际接轨,打破了国外垄断与封锁,满足国家重大工程需求。
  中国铝业公司在直径5米的铝合金轧环、轨道交通用合金铝材等一批铝加工材料上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超长无氧铜电缆带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一批革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三度寻优技术”在中国铝业公司贵州分公司等5家企业实施,全面推广后预计年创效益3.5亿元;400kA强化电流技术在兰州分公司应用,每年新增产能3.6万吨;中铝国际开发的“铝电解槽不停电短路装置”对提高产量和电解槽寿命,降低能耗作用明显。
 

  企业实力:由势单力薄到实现海外并购
  30年中,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成就,生产经营的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经过新一轮的战略重组和整合,行业骨干企业的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球有色金属工业中的地位继续提高。
  2008年2月1日16时,中国铝业公司通过伦敦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宣布,已通过新加坡全资子公司,联合美国铝业公司,获得了力拓的英国上市公司12%的现有股份,交易总对价约140.5亿美元。为此这家普普通通的中国企业成为了全球舆论的焦点,完成了中国企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其表现出来的规范、开放、友好的国际化形象,得到了国际同行很高的评价。
  2001年成立的中国铝业公司,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发展壮大,今年7月9日以175.8亿美元营业收入跻身全球企业500强排行榜,公司成员单位从原来的12家扩大到34家;主营业务由单一的铝扩大到了铝、铜、稀有稀土及相关有色金属,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氧化铝供应商和世界第三大电解铝供应商,整体实力位居世界铝工业前列。
  2007年,中国铝业公司将国内第三大铜企业云南铜业集团公司和第五大铜企业湖北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收于麾下,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中国铝业公司在澳大利亚奥鲁昆项目获得了矿产开发证,在沙特电解铝项目获得许可证,成功收购了秘鲁铜业。特别是今年联合美国铝业公司以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收购了力拓的英国上市公司12%的股份,彰显了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步伐。我国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正日益凸现。

 链接新闻

  有色金属经典记忆

  建国初期,在日伪留下的破旧不堪的老企业基础上,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1978年, 10种有色金属产量跃升到了100万吨……
  1983年4月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
  1988年    我国有色金属产量突破了200万吨,居世界第六位。
  1992年    我国铝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
  1995年    10种主要有色金属产量完成425万吨,基本满足市场需要。其中,总公司直属企业完成235.1万吨。
  1998年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中标赞比亚谦比西铜矿,目前是中国在海外自主投资并已开工的最大的项目。该项目于2003年复产。
  2001年    国家经贸委及委管国家局机构进行改革和调整,原有色金属工业局被撤销;同年,中国有色金属协会成立。
  2004年    全国共停建、缓建电解铝产能237万吨,33家电解铝企业停产,基本淘汰了落后的自焙槽生产工艺。
  2005年    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一等奖,黄伯云院士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荣誉证书。这一重大发明,创建了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制备工业技术平台,在解决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关键用材的同时,也为国民经济高新技术部门提供了重要导热导电材料、热结构材料、减磨材料等。
  2007年    我国十种有色金属的总产量突破了2000万吨,连续6年居世界第一;节能减排工作在行业内积极展开。
  2008年2月1日   中铝宣布,已通过新加坡全资子公司联合美国铝业公司获得了力拓的英国上市公司12%的股份。这是中国企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投资,投资金额高达140.5亿美元,其中美铝出资12亿美元。同年,中铝股份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