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稀土王国”渐显王者之气

2010年07月16日 9:45 1087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作者: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说的这句话,让赣南人倍感自豪。
  稀土贵在稀。作为宝贵的战略资源,稀土广泛用于各大工业领域,在航空、航天和国防技术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素有“工业味精”之称。中国稀土产量占世界的90%以上。我省作为稀土大省,中重型离子稀土保有储量达230万吨,远景储量达940万吨,储量居全国第一,其中90%在赣南。
  然而,素有“稀土王国”之称的赣南,却一直未能让资源优势转化为强有力的竞争力,更未形成产业王者地位。
  “赣州要打造全球知名的稀土产业基地,力争通过5年时间,使钨、稀土产值超千亿元!”当稀土越来越为世界瞩目时,赣州发出了响亮的口号。
  这个口号正一步步变成现实。上世纪90年代末,赣州市稀土行业累计亏损1.9亿元;而今年1至5月,赣州稀土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亿元,同比增长89.21%,利税总额7亿元,同比增长两倍。从亏损到高速增长,赣州稀土产业迎来一个质的飞跃时代。
  7月27日,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和科技部等联合主办的中国江西稀土钨产业合作推进会将在赣州拉开序幕。这个赣州稀土产业规格、层次最高的全国性会议,将吸引众多中外业内人士、战略投资者参与。“稀土王国”终于渐显王者气势。

  从滥采到一证开采
  谁也想不到,异常珍贵的稀土资源,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在赣州发挥的经济效益还是负数。
  “最根本原因在于优质资源没有科学利用,乱采滥挖造成产销严重失衡,市场恶性竞争。”林小兵,赣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调研员,这位长期与稀土产业打交道的官员提起当年稀土开采的状况,痛心不已。那时,随便一个企业主,稍下工夫就可以获得稀土开采权,各地各部门受利益驱动,一哄而上。
  私营企业主开采时,为降低成本,往往“猪八戒吃西瓜”,吃一半扔一半,资源浪费特别严重。而且由于乱采滥挖,造成市场恶性竞争,稀土卖出“白菜价”,导致稀土行业富了少数人的同时,全行业效益整体持续滑坡,稀土企业举步维艰。据不完全统计,到上世纪90年代末,赣州市稀土行业负债3.5亿元。更为严重的是,无序开采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令世界艳羡的优势矿产,不仅没能带动发展,反而成为制约赣州工业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痛定思痛,赣州市意识到,要改变“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现状,就必须控制资源,整合资源,向无序开采开刀。
  实际上,赣州的稀土资源整合之路已经走了10年。从1999年开始,赣州市就想尽各种办法,就如何加强稀土开采经营管理、如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
  赣州的采矿整合分两步走:2000年,县级政府将分布在个人手里的88个采矿权先集中在8个县的8个公司手中;2004年底,将8个县稀土公司的采矿权折价入股,市政府以现金出资,共同发起组建国有独资的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依照有关程序,再将88个稀土采矿许可证的采矿权人名称全部变更为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由此,赣州稀土采矿权完成了“88归1”的整合。
  新组建的赣州稀土矿业公司,对全市稀土矿山行使采矿权人权利,实现了全市稀土开采、加工、经营和管理的统一。全市稀土开采点由原来的200多个锐减到100多个。
  赣州稀土矿业公司有关负责人说,赣州现在正推进一项更加严格的稀土整合政策,通过实施承揽开采、联合开采、独立开采三种开采模式,实现稀土矿山开采转型。由赣州稀土矿业公司采取原矿买断、综合配矿、订单销售、原矿委托加工以及重点元素回购等一系列措施,发挥其作为稀土产业资源支撑平台的作用,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公司在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产品生产经营领域的“话语权”。
  赣州稀土矿业公司的目标,就是力争在5年内成为南方离子型稀土领域最大的资源公司和矿产品供应商。“以前,大家内斗,与进口商谈判时底气不足,稀土只能贱卖;以后,我们统一了资源,和进口商谈判的底气顿时就有了。”一位业内人士说。
  从滥采资源到一证开采,带动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稀土价格不断攀升,在开采总量逐渐下降的情况下,赣州稀土产业经济规模却不断增长,实现了资源的增值。目前,赣州稀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一年近百亿元,比2003年提高了几十倍。一证开采还带来环境的根本好转。记者在定南县看到,过去一些黄土袒露、污染严重的小矿山,关停后经过环境综合治理已变成果园,成了农民的“聚宝盆”。

 

[1][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