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行?昂首伏牛山 构建三大铝产业链

2010年08月10日 14:3 1003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闻图片201071014961281420546343_6608.jpg

东方希望集团分解槽

新闻图片20107101410451281420645203_8390.jpg

渑池氧化铝项目建设工地 

       从河南的地形图上看,大平原的北、西、南,都横亘着连绵的山脉,丘陵和山区几乎占了河南面积的一半。物产丰富、资源众多,指的就是这里――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在中原经济区的大盘子里,每一个山系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和环境,我们对三个山系进行了探访,力求呈现出经济发展的全貌。让我们先从纵贯洛阳、三门峡、南阳三市的伏牛山开始吧。
  在经济发展由“粗放”到“集约”转变的背景下,曾经的“靠山吃山”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靠山如何吃山”意味着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和谋求,也标志着传统资源型经济的“华丽转身”。
  渑池―灵宝―卢氏―西峡―栾川,曾经的辉煌与窘境
  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而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往往是其发展的“天然禀赋”。依托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曾经托起一个个城市的美好梦想。在矿产开发形势较好的那些年,“一线工人的月工资就有四五千元”,这种工资水平即使在今天也不能不令一般人艳羡。据统计,1996年,地方国有黄金企业已成为灵宝、桐柏、嵩县、洛宁、栾川、西峡等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种单一矿产企业撑起一个地区经济的情形屡见不鲜,并且持续有日。
  因为有矿产,地方经济上去了,人们的生活也“水涨船高”。地方政府有了钱,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变得漂亮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宜居。在各种指标的衡量下,很多县市都以“明星”的身份赫然在列。然而,单一资源型依赖的发展模式却内藏隐忧,很多“明星”县市却面临着若隐若现的“盛名之累”。
  “天赋”的矿产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开发的尽头是日渐逼近的资源枯竭。资源型经济所遵循的“建设―繁荣―转型―振兴或消亡”发展规律,决定了资源型城市或地区不可能“一劳永逸”。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地区经济和人民生活尽管“贡献至伟”,但其产生的环境负效应却同样明显。然而,在早期“唯GDP至上”的发展理念下,这一点却被忽略。人们对环境的忽视或无视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矿山尾矿、废石等固体废弃物对土地的挤占、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地质灾害的引发等等,都在顽强地证明着自身并提醒人们注意。大风乍起,粉尘“遮天蔽日”的景象人们仍然记忆犹新。
  有关文献显示,2006年全国矿山尾矿总量达80亿吨左右。另据不完全统计,1949―2005年底,全国各类矿山产出各类废矿石162.3亿吨。1997年,河南仅金矿山尾矿量就达1100多万吨。
  2007年12月18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了概括:“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这些问题迫使资源型城市或地区积极谋求转型。于是,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就成为资源型城市或地区的共同选择。从渑池到灵宝、到卢氏、到西峡、再到栾川,一路走来,伏牛山系资源型经济的转型路径清晰可辨,令人欣喜。

 

[1][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