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矿局“备战西天山探采纪实

2013年12月06日 10:10 851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新疆地矿局麾下有一支找矿劲旅,叫第十一地质大队;她在南疆和静县拥有一座合作矿山,叫备战铁矿,这座矿山总投资6.65亿元,年处理原矿石200万吨,年销售精粉100万吨,年产值达7亿元,为新疆最大的铁精粉生产基地。
  备战铁矿,对于新疆地矿局和第十一地质大队来说,她是充满必胜信心的血色记忆,她是充满找矿希望的蓝色追梦,她更是充满改革生机的金色宝库……
  血色记忆
  20世纪60年代,新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在和静县巴伦台地区圈定了一处铁矿点,基于特殊年代国家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也给她冠以了“备战铁矿”的名字。
  1967年,新疆地矿局第十一地质大队(原名为地质部新疆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的30多名地质队员,装点简单行李,骑马一周时间,翻越3座冰达坂,抵达了和静县巴伦台卡克扎(备战)铁矿项目工区。
  由于高原环境特殊,加之野外装备落后、技术条件有限,地质队员在备战工区只完成了少量的钻探任务,却有幸让他们触摸到了富磁铁矿体。当年提交报告,估算铁矿石储量为708.75万吨,并依据岩芯预言此地为一处可心的“铁宝贝”。在这一过程中,地质队员苏永堂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新疆地矿人摸清天山家底和“铁宝贝”的信念从未动摇过。
  “我最佩服的,是地质人那种能吃苦的劲头。当年进工区途中,还没等翻过冰达坂,大家都患上了雪盲症,刚有缓解又接着前行。一路奔波到什么程度?等进山时,牦牛累得趴在地上不动了,至于人,下马后腿都打不过弯来。即使这样,大家还争着抢着卸行装、平山地、搭帐篷,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备战工区厨师楚世勤回忆道。
  在备战工区,地质队员经常顶着风雪出工。上山时,他们手脚并用地翻越湿滑的陡坡冰面;下沟时,他们连蹦带跳地险跨密布冰缝,体能消耗过大,给养又运不上来,只能吃粉条、海带等干货;没有米,用高压锅做馍蒸不熟,他们便摸索出烙饼子这一绝招;偶尔想炖锅肉吃,但又缺煤少柴,他们便利用工余时间去捡牛粪;渴了,雪域高原取之不尽的冰凌棍儿,成了他们享用不尽的冷饮。
  73岁的王意轮,是当年上备战工区的地质队员。回忆往事,他清晰地记得天山风雪夜,大家在简易帐篷里席地而睡,被褥时常被雪水浸透,半夜起来挖沟排水是常有的事,还不时遇上大风把帐篷囫囵个掀翻并刮进河沟里。王意轮说:“那时真苦啊,可一想到备战有矿,就不觉得苦了!”
  蓝色追梦
  即使到了物质丰富的21世纪,天山这种野外作业的艰苦状况仍在继续。对于第十一地质大队的人来说,备战工区凝聚着几代地质人的血与泪、光与热,是找矿圣地。备战,一山一水均有梦;备战,一草一木总关情。
  2003年,第十一地质大队综合研究老地质资料,发现备战具有高磁法异常值。为了延续上一代地质人的梦想,时任第十一地质大队大队长的陈祖国,决定抓住全局实施“主攻西天山”的战略契机,办理备战铁矿探矿权。当年年底,获中央专项资金立项,被列为全局重点普查项目。尽管当时经济不景气,但大家宁愿少拿50%的工资,也要确保备战勘查费用。
  2004年4月中旬,不等天山冰雪消融,该队总工程师郭新成便率领第一批踏勘队员骑马进山了。当他们攀爬至海拔4020米山脊之后,却因种种原因未能翻越备战主峰。经过战略调整之后,他们于5月中旬抵达备战工区。到了工区之后,他们迅速圈定矿化蚀变范围,初步测定矿体出露位置,并确定了下一步工作目标。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