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成环保新贵 万亿市场待分

2013年12月23日 9:12 655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寒冬来袭,土壤修复产业却是一片火热。自环保部领导近日表示“土壤治理有几十万亿元市场空间”,与土壤修复相关的深沪两市环保类上市公司顿时聚集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万亿市场待分
  土壤修复产业几十万亿元市场空间到底从何而来?据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节能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成宇涛介绍,我国受污染土壤可以分为城市污染土地和农村污染土地两种类型。城市污染土地以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为主,全国城市待搬迁场地约200处,对待搬迁场地的修复能够在未来3到5年内完成,平均修复资金为1.5亿元,未来3到5年的市场规模在300亿元左右;而农村污染土地以工业“三废”、农药和化肥污染为主,全国受污染耕地已占总耕地面积的10%以上,达1.5亿亩,修复潜力巨大,市场容量近万亿元。
  虽然土壤修复近日一跃成为环保产业的“新贵”,但是国内早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前期调查评估”,中游的“招投标—修复方案设计—修复工程实施”,以及下游的“工程监理与检测”。随着产业链的完善,相关企业也出现明显的分化特征。
  目前,国内从事土壤修复产业的企业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集设计与实施于一身的“全能型”企业,如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公司;第二类是专有技术企业,如北京瑞美德环境修复工程有限公司和深圳市铁汉生态;第三类是科研院所,如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第四类是外资企业,如英国ERM公司和荷兰DHV公司。
  城镇化刺激
  城镇化发展正促使土地原有的利用功能发生转化,更多的工业用地将转变为住宅用地,而优质耕地资源的紧缺也迫使污染土壤修复成为关乎民生的头等大事。
  此外,为了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原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必须进行转产,而这些企业腾出的土地也将大大拓展土地修复行业的发展空间。
  成宇涛告诉记者,现阶段的土壤修复市场在初期阶段,增长性强、毛利率高,虽然未来仍是蓝海行业,但是国家政策目前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污染场地的基础数据不全,土壤污染数据迟迟不公开,行业标准不完整。成宇涛还强调,土壤修复适用技术少,处理成本高,缺乏技术特色突出的人才和实力型修复企业,这些都成为土壤修复市场乱象的源头。
  买单者不够明晰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熊跃辉曾对媒体表示,在环境服务业领域的8000多家企业中,土壤生态修复企业仅仅占3.7%。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蓝虹告诉记者,土壤修复产业占环保市场份额高达50%,目前在国内,这一市场刚刚起步,吸引市场投资的重要因素在于该产业是否可以将实际需求转化为市场需求,而这一转化的关键并不在于“钱”景有多好,而是由谁来付费。
  目前土壤修复项目主要包括由政府付费的景观整治,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满足居住用地环境标准所开展的场地修复。后者所需修复的土地多为直接购买化工石油等产业的工业用地。
  由于城市扩建,高污染产业搬迁至偏远的地区,将原有厂房以及土地卖给开发商。在土地出让时,因为明确是需要治理的工业用地,在价格上已经把土地修复成本考虑进去,所以名义上由房地产开发商承担修复工作,但实际修复成本仍然是原企业承担,符合政府一直强调的“谁污染谁付费”原则。
  这两大市场因为付费者明确而迅速被开发出来。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土壤污染具有渐进性和隐蔽性的特征,如果污染行为发生在几十年前,产权转移早已完成,污染事故发生时的污染企业可能已经不存在,那么谁来为这片“毒土地”买单?
  污染责任人不明晰,“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适用不了,“无利不起早”的企业自然也就没有兴趣参加,这部分历史遗留的污染场地在世界范围内恰恰都属于主要修复部分,也是让政府最头疼的问题。
  政府如何在责任不明晰情况下实施污染者付费,而不是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为污染企业买单,成为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瓶颈,也是国内环保产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