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规划有望4月中旬发布

制造强国战略助推大国崛起

2015年03月30日 9:29 555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有色装备

    记者从"2015高端装备制造业协会合作联盟年会"上获悉,备受各界关注的"中国制造2025"十年规划目前已经制定完成,有望于本周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于4月中旬正式发布。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升级版的制造业发展纲要,肩负着振兴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使命,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中国制造2025"VS德国"工业4.0"

    "中国制造2025"作为一个新概念,各方的解读也不尽相同。何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有何异同?参与研究和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权威专家学者、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专家屈贤明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行动纲领,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力争到2025年中国制造进入世界强国行列的行动纲领。在屈贤明看来,"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德国工业4.0是以工业生产方式变革的视野,将德国工业发展的历程划分为:" ‘工业1.0'是机械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数字化时代,‘工业4.0'则是智能化时代。当前德国正在推行的德国工业4.0,就是要实现德国工业的生产方式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而"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业进入强国的行动纲领,包括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战略任务,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仅是其战略任务之一。"

    屈贤明表示,"中国制造2025"也可以说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体现了四大转变和一条主线。四大转变即我们所说的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以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以粗放型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主线是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为主线。

    10大领域5大工程 破解制造业发展难题

    屈贤明表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我国将重点突破10大领域、实施5大工程。这10大领域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传播、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设备、农业机械。5大工程则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以及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重竖制造业大旗 引导行业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2年我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达到2.08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面对我国制造业已经发展至相当规模,部分领域甚至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业内减少对制造业领域投资、减缓制造业发展的呼声时有出现。对此应引起警惕,未来20年、40年我们仍应高度重视发展制造业,以制造业的繁荣和强大,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局面仍然存在,我国制造一些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高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基础薄弱等问题。"针对当前制造业发展形势屈贤明解释说。数据显示,2013年,我们高端装备、电子设备、仪器仪表进口额达8179亿美元,市场缺口较大。芯片是电子工业和现代装备的心脏,是决定两化融合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目前我国80%以上的芯片来自进口,2013年进口芯片花费达到2322亿美元,超过石油进口用汇。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将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同时,还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未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将成为制造业突破的重点。"当前我国在通信设备、航天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领域具有竞争优势,产业已达到或接近工业发达先进国家水平,再经过五年时间,对其薄弱环节和短板采取有力措施,有望在2020年率先突破进入强国行列。"屈贤明说。(赵丹)

责任编辑:赵天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