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省地质局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回眸

2024年01月10日 8:50 203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聚焦生态文明新高地 谱写美丽江西新篇章

——2023年江西省地质局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回眸

2023年,江西省地质局生态环境修复工作聚焦国家和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部署,以“大地质”为引领,以“大服务”作担当,以“大作为”明目标,全力参与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为谱写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新篇章贡献江西地质力量。

彰显公益服务

展现责任担当

江西省地质局始终坚持发挥地质服务技术优势,以生态环境修复“制度供给”为核心,奋力履行事业公益职能。

积极发挥公益职能。该局协助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编制《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并于2023年6月正式发布,成为江西行业执行标准;积极申报编制“江西省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项目,探索建立具有江西特色的矿山生态修复领域首个系统全面的技术规范。

主动服务地方发展。该局深化落实“1+N”对口服务机制,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地方政府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继2022年“赣州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成功入选全国示范工程项目后,2023年,该局再次协助江西省抚州市政府成功申报“江西抚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亿元。该局局属单位为抚州市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成功申报子项目16个,其中,14个已获批国家财政资金支持。

探索“修复 ”模式

推动“三产”融合

江西省地质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拓宽“两山”转化新路径,全力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的转变。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该局按照“系统修复、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理念,将“黑色(煤矸石、碳质页岩矿)+红色(革命老区)+绿色(生态修复)+金色(乡村振兴、产业)”融为一体,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融合发展。同时,该局探索创新打造“两地两点”,即“科普基地、研学基地”和“碳汇示范点、网红打卡点”,兼顾生态景观,普惠民生福祉,致力探索出一套露天废弃煤矿调查修复的可学习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新模式。

深化开放合作

汇聚智慧力量

江西省地质局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修复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积极探索多方联动、协同高效的工作合作机制,凝聚美丽江西建设强大合力。

精准对接,主动谋划。该局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工作需求,参与了环鄱阳湖区域(南昌、九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申报,承接了《安义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工程设计》《九江市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核查及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加强合作,协同创新。该局坚持把创新作为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第一动力,加强与江西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推进专业交叉融合,切实提升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能力和水平。该局与南昌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产学研用合作关系;与东华理工大学合作,就“放射性重污染土壤超声-微波强化化学淋洗修复研究”开展科技攻关;与江西省林科院开展生态修复课题及草种适应性研究,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

练“内功”强根基

提升能力建设

江西省地质局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修复队伍能力建设,强化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和资质建设贯通,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专家智库共享机制,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增强了智力、资质支撑。

聚焦科技前沿,以交流促创新。该局与江西省地质学会、环保产业协会联合举办“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修复学术交流”,汇聚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高校和环保企业等行业系统智慧力量,发掘了一批高质量理论成果和高素质人才队伍;配合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推荐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各1名;向江西省生态环境厅推荐了江西省水生态环境治理专家45名、新污染物治理专家4名入库。该局第十大队检测院张伟入选“2023江西最美环保人”候选人。

聚焦稀缺资质,提升核心竞争力。2023年,该局水文大队、第十大队成功获得环境工程设计专项乙级资质,为承接“高门槛”大型污染修复工程打下坚实基础,为高质量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准入保障。

聚焦紧缺人才,补齐专业短板。该局通过线上、线下学习与现场考察交流等方式,多渠道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举办生态环境修复业务培训班,深入于都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现场考察学习,邀请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省地调院基础所等单位专家学者线上授课,分批组织局属单位前往南昌大学武宁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基地、南昌航空大学“余江区金水氨基酸有限公司及周边地块土壤修复项目”考察学习,不断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