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反弹证伪:制造业“去库存化”真相

2009年03月26日 15:12 863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朱龙告诉记者,由于工厂复产,他们仓库里的螺纹钢越堆越高了。这名中部省份的一家大型钢企销售主任抱怨,年前好不容易甩掉的库存,如今重新抬头。
  不过,与朱龙的压力比起来,经销商的存货压力似乎更大。春节前后钢材有一轮小涨幅,很多经销商纷纷“买涨”。但后来钢价又下跌,结果经销商又换来了新的库存——杭州一家经销商,在春节前后的一波钢材涨幅中进了20万吨热卷,现在每吨价格跳水600多元,“怎么出手都是亏。”
  不过,一种乐观主义情绪开始在朱龙的公司高层蔓延。出于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逐步落地、产业振兴规划陆续出台的考虑,3月中旬的一次形势分析会上,这家钢企的高管预计:“钢铁行业的春天即将到来。”
  连续攀升的PMI似乎也在印证中国制造业“复苏”的景象。3月4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发布,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上升3.7个百分点。这已是该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上升。
  “这个数字和反弹趋势,均表示中国制造业有触底回升的迹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PMI是国际通行的制造业景气指数,由新订单、产出、库存、就业、供应商供货时间等多个指数综合加权而成。通常50%为临界点,PMI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反映经济衰退。
  然而,历时三周调查,记者发现,这个指数难以告知制造业经济的真实图景,其变化亦难透露企业的冷暖逻辑。
  产能复苏真相:一边复产,一边新增库存
  对于复产问题,朱龙告诉记者:“这两个月生产确实有所恢复。”但他表示,销售状况没有好转。
  在CFLP细分项中,2月生产指数比上月上升5.7个百分点,达到51.2%。20个受调查行业中,有10个行业高于5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行业甚至达到60%以上。
  PMI相关数值超过60%,通常表明生产扩张正进入白热化时期。
  “工厂‘检修期’正逐渐结束。”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石化”)副总工程师赵永棋表示。一个月前,该公司重新启动了曾被迫停产的乙烯装置和乙二醇等设备。
  2008年9月份之后,石化业市场需求急剧萎缩。12月份,上海石化的原油加工量剧降至35万吨,仅为此前公司全年计划的3.4%。上海石化不得不在去年年底做出“停产检修”的决定。从去年11月末到今年2月26日,公司两套乙烯生产设备,只有一套投入生产。
  而今年2月份,上海石化一反颓势,原油加工量环比上升幅度达30%,生产逐渐恢复。
  记者在上海市金山区第二工业区发现,年后一度静寂的工厂,不少也已结束“检修期”,工人正陆续从培训课堂重返生产一线。
  记者调研发现,不少主要制造行业出现了产能复苏的现象。然而,同时并存的是,这些行业市场需求恢复的迹象并不明显。
  “复工后的产能,往往立即变成了产品库存。”上海市化工协会会长许秋塘说。他刚刚辗转完成了对上海各区县大小企业的走访。
  但他表示,不重启生产,企业的损失会更加惨重。“一套乙烯设备,每次关停就有4000万的损耗。”赵永棋坦言,不到万般无奈,企业不会轻易选择停产。
  “钢之家”总经理吴文章告诉记者,对于钢铁企业来说,停产通常不能超过3个月,否则设备需要大修,花费会更大。
  因此,去年10月以后钢厂大量减产、停产,今年1、2月份各企业必然要重启机器——这或能部分解释钢铁产能迅速恢复的原因。
  不过,仅凭“大修”成本,似乎还不够为产能复苏提供解释。
  广东一家医疗器械产品公司的负责人直言,停产时间过长,企业将很难活过这个“冬天”。“一旦停产,企业面临的是双重信任危机。”这位负责人解释。
  首先,企业的熟练员工会陆续离开,后来即便有新订单,也会面临无人能做的境地。其次,供货商和投资人会失去信心。
  “如果工厂一直没有动静,供货商就会担心他们的赊账保障,从而不肯继续为进货提供融资服务;另一方面,投资人会选择抽回资金,这对于企业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经说过,信心比黄金还珍贵。对于经济寒冬中的各大小制造企业来说,此言不虚。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kitt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