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石化等四行业敲定三年“减肥”计划

保增长不代表保护落后

2009年05月05日 11:20 909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造纸:
     “淘汰力度超出预期”

  我国制浆造纸业在2011年前将有200万吨以上的落后产能被淘汰。
  更具意义的是,《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下称“制浆造纸排放标准”)也在本月正式实施。两者配合,将对国内造纸业产生重要影响。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要淘汰落后造纸的总产能,即650万吨。2007年,我国淘汰了总计450万吨的落后造纸产能,此后3年,淘汰(或准备淘汰)的造纸产能数字在逐步递减:2008、2009、2010年分别为105万吨、50万吨和45万吨。
  “若以发改委刚刚公布的200万吨来推算,2011年我国要淘汰100万吨以上的落后造纸产能,这比之前料想的数字大。”东方证券研究员程杲测算道。
  “现在,国内3000多家造纸企业,也就是说每家企业约为不到3万吨的总产能,可见规模之小。规模一小,企业没有钱投资环保,势必会严重污染环境。而造纸行业与其他行业又不同,它们无法形成兼并效应,1万吨的小生产线在大型企业眼中毫无用处。所以,我国必须要直接淘汰中小落后产能,产能淘汰这条路还会走很久。”程杲说。
  当然,造纸落后产能“必须淘汰”这一思路已相当明确。因为造纸业的最大问题便是其排出的废水严重污染河流。
  程杲说,造纸产业带来了约2%的工业增加值,却为社会增加了33%的污染。
  去年8月1日我国颁布了“制浆造纸排放标准”这一重要标准,它对企业排出废水中的pH值、化学需氧量、氮、磷等9个指标都做了具体规定,从今年5月1日起现有制浆造纸企业将正式实施该标准。
  一些大型纸厂对环保问题较重视,但众多中小企业会很难适应新标准。它们或者选择追加环保投资,或者就自动关门。这将有利于行业发展,并促进环保。
  太阳纸业(002078.SZ)一位人士向CBN记者表示,尽管产能大量淘汰,可经济不复苏,纸价始终没见大涨。
  这位人士说,去年最高峰时公司生产的文化纸、铜版纸等产品的价格一度高达每吨8200元~8500元,但现在价格在每吨5500元~7000元之间徘徊,跌幅巨大。
  “既要符合标准,又要生存下去,企业只有积极地追加环保投资,那么整个行业的生产成本也由此被抬高,连带效应便是引发纸价的上涨,使行业盈利增加。”一位研究员这样说。


        纺织:
      淘汰落后有利于保持竞争力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时间表,未来两年纺织业的产能将淘汰10%左右,对于开机率不足的中国纺织业来说,这是一个利好消息,有利于纺织业更好应对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竞争。
  国家发改委3日表示,到2011年,重点淘汰75亿米高耗能、高耗水、技术水平低的印染能力;淘汰230万吨化纤落后产能;加速淘汰棉纺、毛纺落后生产能力。
  中国第一纺织网总编辑汪前进表示:“要淘汰的印染能力和化纤产能占到总体的10%左右。以化纤为例,2008年中国生产化纤2500万吨左右,产能约3000万吨,淘汰的落后产能占总量的7.7%。化纤行业目前的开机率只有70%~80%,淘汰一部分产能可以缓解供应过剩的问题,对整个行业是好事。”
  江苏常州杰多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强庭国也认为:“淘汰落后产能主要影响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的小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出价很低,导致大中型企业也只能拉低价格,打价格战,扰乱了市场秩序。而随着一些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的小企业退出市场,大中型企业将有更多机会做强做大。”
  第一纺织网此前的研究数据显示,全国20万~30万家纺织企业中,处于高端的骨干企业约1万家,中间的2万~3万家,企业利润大多微薄,而最下层的约30万家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不少企业生产设备比较落后。
  在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通过向国有纺织企业下压锭指标就可以实现压缩产能的目标,然而如今纺织业已经是私营企业的天下,国家有关部门要实现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汪前进建议可以通过指定生产设备的型号、使用年限等指标来强制淘汰企业的落后产能,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将生产设备向有关部门备案的企业,还需要考虑其他办法。
  强庭国认为,不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国内纺织可能会重蹈当年意大利的覆辙。意大利是欧洲传统的纺织强国,中国改革开放后,首先在技术门槛最低的纱线、织布领域发力,使意大利纺织企业手中的订单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中国,最后除了一些高端的纺织产品外,在一般纺织产品上的竞争力已经不及中国。
  “现在东南亚、印度在纺织业的发展水平上与中国还相差5~10年,在印染上与中国的差距更大,但是如果中国纺织业现在裹足不前,低端的纱线、织布产品很快就会被东南亚国家追上。”强庭国提醒说。

[1] [2] [3]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