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回暖悬疑 机构年底GDP预期差异大

2009年05月07日 9:25 894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在过去数周内,一轮经济数字给企业和分析师带来了一些乐观情绪。数据显示中国的经济已经出现回转,并开始逐步复苏。中国是亚洲的进口大国,也是亚洲地区重要的投资国,经济的早日复苏将对亚洲地区具有积极意义。同时,由于许多西方和亚洲企业已在中国扎根,其销售和收益越来越多地来自中国,因此经济复苏也将会对全球经济带来积极影响。
  中国最近的经济数字也不是好到惊人,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数据或是超出了期望,或是优于前几个月的数字。此种情况再加上在华经营企业的亲身经历,显示出中国经济很有可能出现拐点,一些人士这样表示。
  “我们将2009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从6.7%提升到了7.2%,这说明一季度的数字比预期更为强劲,我们还将2010年的预期增长目标从8.5%提升至9.0%,”位于香港的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的中国研究主管彭文生博士(Wensheng Peng)说道。年底增幅可能会更大,他表示,“我们认为,发展的势头很可能会高于我们的预期。”
  虽然一、二月份的经济仍显疲软,但是三月份的数据显示出经济增长迹象,这就支持了“绿色崛起”和“V型”复苏的言论。不同的机构对中国年底GDP的预期值差异很大:中国政府为2009年设定的目标是8%、彭预计的是7.2%,世界银行6.5%、亚洲开发银行7.0%。

令人振奋的数字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NBS)显示,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6.1%,比四季度的6.8%下降了0.7%,比2008年一季度下降了4.5%。2008年的经济增幅为9%。
  但是,最近的数据显示三月份的经济有所增强。彭博士表示,一个重要的经济数据是,三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6%,而一、二月份为26.5%,去年第四季度为23%。工业产量增长率三月份同比增长达到8.3%,比一、二月份的3.8%增长了不少。“产量的提高似乎是政府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的投资结果。”彭博士说道。
  三月份的其他一些数据也比较乐观:表示通胀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明显降低:三月份同比下降了1.2%,达到1.3%,这给予中央政府一定的降息灵活性,如果政府想通过货币政策来进一步刺激经济的话。政府在2008年末放松贷款限制之后,银行贷款也在强劲增长。三月份银行贷款达2770亿美元,创下单月最高记录,一季度贷款总额为6730亿美元。此种货币扩张政策提高了不良贷款的风险,但是政府认为刺激经济比风险更为重要。
  三月份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17.1%,即便如此,仍比一、二月份下降21.6%的数字要好很多。三月份进口同比下降25%,比之一、二月份的33.6%的下降已有所回升。“政府投资项目的快速增多,也会对进口起到支持作用,我们期待未来数月的下降范围进一步变窄,”彭博士说道。
  其他经济指数也反映出增长的信号,包括居民住房销售和零售业指数。“零售业总体上发展良好,”通亚公司(Access Asia)的经理保罗·弗兰奇(Paul French)说道,这家总部设在上海的市场研究公司专门进行零售业的分析。通亚公司表示,支持零售的因素有以下几个:中国消费者负债率低、中国的白领中下岗人数有限,尤为重要的是,在过去10年内,中国的收入稳步增长。三月份的零售销售增长了14.7%。
  认为零售行业比较稳定的观点得到一些在华观察人士的支持:上海和包括偏远省份在内的国内其他地方,其零售需求量似乎没有减弱的迹象,与2008年10月开始的经济低迷之前相比,夜总会、餐馆、大型商城等消费场所仍然是人满为患。
  居民住房销售量也在增长,虽然许多市场的价格仍然扁平或略有下滑。“根据三月份地方政府的居民住房销售数据,以及平均每天按平方米计算的成交量增长率,楼市正在回暖,”弗兰奇说道。据通亚公司的调查,三月份北京住房的销售面积比二月份增长了55%,比2008年三月份增长了66%,而三月份上海住房销售面积比2月份增长了76%,同比增长27%。深圳、成都、重庆、武汉等城市也呈现出类似的增长趋势。“对今年下半年而言,这是一个好的开头,”弗兰奇说道。
  但与先前两位数的GDP增幅相比,经济仍然有所放缓,其中以出口下滑问题最为突出。但是,最近的经济回暖仍然令人鼓舞,国内消费和投资在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消费占到了经济的一半左右,大约为GDP的50%,投资略高于40%,出口值减去进口值的净出口接近10%,”彭博士解释说。“出口在大幅下滑,因此国内消费的重要性有所增加,我们认为国内需求,尤其是政府引导的投资,将成为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而今年的出口仍将保持疲弱态势。”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lz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