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官员:中国企业要运用规则保护自己

2009年12月23日 11:18 842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12月23日消息  中国企业正走向国际舞台中心,但如何进入充满狐疑、误解甚至抵制另一个全新、复杂的环境,这些在国内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如何融入另一个世界?
  “首先就得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了解走出去所在的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法律环境,看他有什么风险,他的法规制度是不是完善,在这些完善方面,有没有优惠措施,特别是对中国有没有限制措施,这是非常重要的。”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说。
  1998年,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当时多是资源开发类、外贸类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投资的规模比较小,成功的投资项目不多。
  进入本世纪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开始加快,参与国际竞争的层次显着提高。发改委、商务部、外汇局也陆续放松管制,对审批制度做出调整,放宽限制。
  国内企业整装出航时,“特保(特殊保障措施)”、“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保护也如迷雾般笼罩。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今年11月初,全球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101起贸易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亿美元,这是自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第二年以来,年度贸易调查首次突破一百余起的大关。
  除了传统的反倾销调查之外,反补贴和特保案也在日益增多,从2008年到今年9月,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启动了20起反补贴调查,其中有19起与反倾销调查合并调查。
  “有些时候,国外发达国家比较善于用贸易救济,利用时间差,有时还是故意违反滥用这个规则。所以中国企业要学会妥善的运用规则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贸易的次序。”杨益建议。

  1. 中国跨国公司正在形成
  发展中国家企业走出去,并非一定要有全面的自主优势,可能恰恰是因为有些方面有缺陷,如技术研发方面比较弱,才激发企业到海外并购以加强企业这方面的优势。
  《21世纪》:中国企业“走出去”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充满了艰辛。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也对国际经济格局和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竞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走出去”企业也产生了影响,充满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哪些新的发展特征和趋势?
  杨益: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创造了机会,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促进了国内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发达国家强烈的融资需求,使中国企业面临着通过并购等方式进行海外扩张的良好机遇,“走出去”的海外战略对于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近期,产业成长性普遍面临困难,保增长成为当务之急;要强化对关键环节的支持,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控制力和品牌控制力;加快企业联合兼并重组,提高产业发展的结构竞争力;建立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面对危机的承受能力。
  《21世纪》:现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都走入一个慢速通道的时候,由于中国市场也逐渐成熟,中国经济结构升级和中国企业转型的重重困难,有一些企业认为通过国际化开拓国际市场,把中国的增长模式再复制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度过这种危机,您认为国际化是否是可行的策略?
  杨益:发展中国家企业走出去,并非一定要有全面的自主优势,可能恰恰是因为有些方面有缺陷,如技术研发方面比较弱,才激发企业到海外并购以加强企业这方面的优势。有些企业到海外收购曾经是技术来源的企业、上游关键零部件供应企业,支持国内研发、解决零部件的供给瓶颈,使产业链往上延伸的;还有往下延伸的,如并购产品的代理商、国外市场的经销商,直接到对方市场上营销自己的产品。
  《21世纪》:近年来,境外投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对于资源开发型投资,很多东道国并不满意,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需要如何转变经营理念,适应东道国市场和政策的变化?
  杨益:中国企业要在海外树立良好的形象,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
  2008年末,中央企业境外企业年末从业人数59.73万人,其中外方员工23.6万人,占到总人数的四成。2008年,中石油集团下属中油国际(PK)有限责任公司荣获哈萨克斯坦政府颁发的“最佳企业奖”银奖,用以表彰其在解决当地员工就业、关爱员工、环保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的突出业绩。中远集团在美国设立的境外企业解决了当地近千人的就业问题;中国化工集团下属中国蓝星集团公司2006年收购的法国安迪苏公司,也解决了当地一千人左右的就业岗位。
  《21世纪》:很多企业反映政府部门对“走出去”的管理依然很严,主要体现在审批上,稍大一些的项目要中央政府审批。企业“走出去”当中确实有很多曲折,到海外在投资、经营管理方面确实出了一些问题,但往往因为个案,引起管理部门担心形成垄断,全面从严审批。
  杨益:自从2000年企业“走出去”被中国政府正式确定为新时期的一项开放战略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出台政策鼓励扶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并初步建立起一套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服务、监管体系和协调机制。现在审批的程序和以前比已经简化很多。
  《21世纪》:出于技术垄断的需要,一些国家对外国公司的并购活动比较敏感,当地企业有戒心,中国企业的一些并购活动受到当地企业抵制、政府的限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结合全球跨国投资发展趋势,企业“走出去”还有多大空间?
  杨益:企业“走出去”的形式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往中国企业“走出去”多以对外劳务承包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企业“走出去”的形式更加多样,形成了以对外劳务和工程承包、股权投资、项目投资等多种形式并重的格局,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领域有了很大拓展。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nonferrous metals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