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官员:中国企业要运用规则保护自己

2009年12月23日 11:18 842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2. 从低端到高端
  产业关联度高,需求弹性度大,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先导产业不仅决定了中国工业拓展的范围、深度和效率,也必将会启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改变世界经济失衡的格局。
  《21世纪》:政府应为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但归根结底,企业“走出去”的主体是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企业,从未来的发展前景来看,哪些行业的竞争力是同中国的发展相契合的?
  杨益:应该说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重点是工业化、城市化制造出的巨大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生产力的能量,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一般制造业到高科技先进制造业,将是未来我们国家产业结构变迁的两大方向。
  《21世纪》:我们注意到世贸组织有一个全球预警指数,关于贸易摩擦的,今年就有很多这种所谓的贸易救济措施都被插上红旗了。我们会不会做一些类似的分析?哪些产业受到损害更多来自于这种滥用不公平的贸易救济措施?哪些可能更多是由于我们本国确实是粗放型产业发展导致的?
  杨益:我们一直试图做这个工作,就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目前中国产业竞争力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钢铁纺织、轻工等行业,具有比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第二类是石化、汽车、装备、船舶、电子信息等产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类是光纤、高端领域服务业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这还有赖于中国产业企业竞争力的显着提升。国务院的经济刺激计划是很重要的,但我们的企业、产业经过60年特别是后30年的大发展,产业的竞争力提升为有效的应对金融危机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21世纪》: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增长方式粗放和资源环境约束等对产业未来发展带来的重大挑战,面临着发达国家的高层次产业回归。目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已由以前的资本和外汇短缺转变为资源和市场短缺,如何从根本上缓解这两个新缺口?
  杨益:应该看到世界产业格局正在经历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大的变化,一些重要产业的关键领域面临着技术突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深刻影响,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面临着新一轮的世界范围内的配制和重组。
  中国制造的战略重点已不是过去的加工贸易、轻工、纺织品的低端制造了,而是要占领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的全球战略产业的高端领域。因此,产业关联度高,需求弹性度大,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先导产业不仅决定了中国工业拓展的范围、深度和效率,也必将会启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改变世界经济失衡的格局。
  这些都为中国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抢占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的制高点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但是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提升中国产业的竞争力,更具有十分的紧迫性。
  《21世纪》:目前贸易摩擦比较多,美国和欧盟这样一些经济体贸易保护都在升温,现在来看在哪些国家会成为新的市场?
  杨益:的确应该开拓新鲜市场,美国和欧盟是我们传统的出口市场,美国差不多占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出口。现在美国开始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需求出现萎缩。储蓄率在升高,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下降也比较多,因为现在开拓的这些是非洲国家、中东国家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
  《21世纪》:自从轮胎特保案出现以后,很多国内的轮胎企业转到了国外,您能不能介绍一下当前国际贸易形势有什么样的新变化?而且这种贸易救济升级对国内的投资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
  杨益:应该说总体的国际贸易形势是比较清楚。今年以来金融危机爆发的势头初步得到了遏止,在各个国家政府还有一些国际组织的努力下,采取了一些积极的经济刺激计划、措施。全球经济已经见底也在回升,爆发式,危机式企业倒闭式,暴风式的东西得到制止。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也出现了经济回升,企稳回升好的势头。但是也还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21世纪》:近期发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正复苏转暖。美国经济第三季度重现久违的增长,同时,日、欧经济也持续好转,亚洲、南美的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加快,在这种形式下,如何判断外需状况?
  杨益:外需还没有显着的回升,再进一步扩大内需,还有调整产业结构还有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也比较难。国内经济在企稳好转的这种形势下面,实际工业基础全面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而且动力还不够强,还需进一步提升动力。这些外需和贸易保护对产业的影响,经济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按照分析,应该回升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至少得有一两年。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nonferrous metals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