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官员:中国企业要运用规则保护自己

2009年12月23日 11:18 842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3. 规避规则风险
  企业要重视并且要善于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自己,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不仅仅在于自身,还要关注国际市场,要了解国际规则,要运用这些贸易规则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
  《21世纪》:如果要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的话,可能走出去是一条路径,您觉得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规避这一类的风险应该是哪些方面的问题?
  杨益:首先就得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了解走出去所在的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法律环境,看他有什么风险,他的法规制度是不是完善,在这些完善方面,有没有优惠措施,特别是对中国有没有限制措施,这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再提高企业国际化的程度,储备国际化的人才,更新国际化的观念。到了人家国家可以依靠中国驻这些国家大使馆的帮助,提供一些信息服务,甚至一些法律支持。自己的一些投资意愿,走出去的意愿也可以跟我们驻在国家的参赞去咨询,让他们提供一些建议,或者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就可以避免一些风险。
  《21世纪》:有这么一项调查,在问及企业希望中国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对外直接投资环境时,约有一半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在业务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咨询服务和协助,尤其是在缩减办理程序所需时间、举办投资洽谈会、为投资申请提供指导并增加相关程序的透明度,以及明确投资类型和所需的相关程序方面。
  杨益:我国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促进产品原产地多元化。通过跨国并购、参股、上市、重组联合等方式,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按照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程承包水平,稳步发展劳务合作。完善境外投资促进和保障体系,加强对境外投资的统筹协调、风险管理和海外国有资产监管。
  《21世纪》:虽然从全球来说,贸易保护主义还没有完全放大,但对中国的损害却在加剧。中国遭受的贸易摩擦在增多,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而且绿色壁垒使得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更为艰巨,出口产业在外需萎缩的同时又遭受贸易壁垒的双重打击。
  杨益: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国和全球贸易摩擦的中心,据我们统计,到今年11月初,全球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101起贸易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亿美元,这是自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第二年以来,年度贸易调查首次突破一百余起的大关。
  除了传统的反倾销调查之外,反补贴和特保案也在日益增多,从去年到今年9月,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启动了20起反补贴调查,其中有19起是与反倾销调查合并调查的,中国连续三年成为全球经济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而且还遭受了七起特保调查。
  《21世纪》:现在整个世贸经济格局的变化,包括全球产业竞争,其实很多体现到规则上的竞争,那么从您部门负责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这一块规则方面正在做哪些工作?比方说在反倾销或者反补贴立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基于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甚至安全环保这一块还会有哪些政策性的法规?
  杨益:我们还主要负责贸易救济规则谈判的方面的工作。每年都有多次的规则谈判,主要聚焦点有很多,像透明度,还有复审,还有产业的确定,国内同类产品的分析,包括损害幅度因素的确定这些等等。
  一般发起反倾销案调查之后,确立倾销成立,征收反倾销税,一般是五年。五年到期之前的头一年,这个产业还可再提起申请,这就叫复审。复审是不是还存在倾销,是不是还可能给产业造成损害,可申请继续延长。
  《21世纪》:贸易摩擦增多的原因是中国产业竞争力上升和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我国贸易在世界贸易份额的不断上升,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将伴随着贸易摩擦前行,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杨益:企业要重视并且要善于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自己,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不仅仅在于自身,还要关注国际市场,要了解国际规则,要运用这些贸易规则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一方面要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另外要高度重视贸易摩擦的影响,在自己的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时候要积极应诉,敢于应诉,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发现低价进口产品对自己的产品影响冲击,要及时的申请救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1] [2] [3]

责任编辑:nonferrous metals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