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事件重创股市期市 趟入美金融监管深水区

2010年04月20日 8:55 1118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高盛事件趟入美金融监管深水区


  4月20日消息  前一段时间,奥巴马把重点放在医疗保险改革方案的通过上,现在大功已告成,启动金融监管的根本改革,向金融体系的深水区挺进成为必然。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也是有时间窗口的。危机过后加强金融监管的最佳的时间窗口差不多已经过去,但是现时又给予了美国政府一个绝佳的机会,那就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4月16日对华尔街金融巨头高盛集团提起民事诉讼,指控高盛在涉及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金融产品(CDO)销售中涉嫌欺诈,同时受到指控的还有高盛副总裁法布里斯·图尔。
  根据指控,2007年次贷泡沫破裂之前,高盛与对冲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合作,营销某些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证券。高盛没有向买家披露,保尔森策划这宗交易的目的,就是做空他们正要买进的产品。高盛在这场交易中,获取1500万美元的收入。保尔森则在随后的交易中“做空”这一产品,同时从高盛购买CDS,因此可以万无一失地从这一金融产品的下跌中获利。9个月后,这些CDO的99%遭降级,保尔森从中获利数十亿美元,而投资者则损失10亿美元以上。
  按照过去的惯例,出现这样的事情一般都是和解的结局,而不是对簿公堂。这一事件可能还仅仅是一个开始,有报道称目前SEC正在对那些在房市显出下滑迹象时仍设计并销售与房市有关的金融产品的投资银行或金融机构进行调查,高盛只是调查涉及的公司之一。
  笔者并不知道这件事的细节和是非曲直,相信美国法律会给出公正的裁决。但是根据已经披露的事情推测,SEC将此件事付诸法律,显然说明这件事情可能已经超过了和解的界限。可以推断,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技术性的细节毛病,不再是投资银行相关人员的认知上的局限导致的,而可能是道德上的过失造成的,甚至涉及欺诈牟利等问题。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执法部门的主管罗伯特·库萨米称,“尽管该产品比较新颖、复杂,但是其中的骗术却古老而简单”,高盛允许意在做空的委托人参与决定“投资组合中纳入何种抵押债务债券产品”,而同时告诉其他投资者,这一产品是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设计的,误导了投资者。
  如果SEC的指控最终成立,那么诉讼可能扩散到其它投行。对于华尔街的严格监管将势在必行,然而这还只是一个起点,美国的金融监管哲学和监管对象、监管方式等监管体制都需要发生革命。
  在格林斯潘时代,金融监管主要奉行自律原则。因为监管过细和过于具体,会窒息金融活动的创造力和活力,但这股放任的监管哲学走向了极端。现实一再表明,华尔街和全球的金融机构的道德自律是不可靠的。未来金融监管的哲学应该走中庸之道,对于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等不能再放纵行事。
  SEC起诉高盛一事,将可能推翻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的一个主要监管原则,就是“大到不能倒”的原则。“大倒不能倒”原则,本意是加强对于规模过大的金融机构的监管,防止其冒险行为对于社会的危害性,但是客观上将助长金融机构的做大欲望,以规模来要挟国家和社会,反而放大了系统风险。所以,这种短视的、功利化的监管原则,助长了道德风险。而对于美国和全球第一大投资银行的起诉,将宣判不再有任何金融机构可以高高在上的为所欲为,将对于美国和华尔街的金融文化和运行方式发生深远的影响。华尔街的未来,需要小心了。
  对于华尔街投资银行们诸多行为的调查,也将不得不涉及美国政界和金融界的“旋转门”问题。一直以来,美国华尔街和金融机构故作高深,把金融产品设计的极为复杂,让外界如坠雾里,以显示其从业人员的优秀,以攫取超级的高薪。更大的好处在于,既可以让公众无法准确判断该产品的真实面目和价值,从而赚取利润,又可借此逃避监管和指控。其实金融产品不是天文物理,没有必要借用过于高深的数学工具,即使是一些专业工具,也是因为术业专攻的道理,没有必要故弄玄虚,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但是就是借助故弄玄虚的专业性,美国的大金融机构的高管和美国的财经部门的高官之间成功的实现了“旋转门”现象,其前任财政部长保尔森就是一个例子。“旋转门”现象,使得大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之间难避“瓜田李下”之嫌。SEC对于大金融机构的逐渐追究,可望揭开“旋转门”背后的一些见不得光的东西,也许利益的纠葛会涉及的越来越复杂。因此,水是越来越深,美国政府如果想趟过这个河,还需要很大的勇气。

[1] [2] [3][4] 下一页

责任编辑:lz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