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产业遇强敌挑战 缺乏核心技术处劣势

2010年04月21日 8:13 995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为什么国内成本会被拉得如此之高?
  上述可再生能源协会人士说,多晶硅技术一直是被国外8大公司垄断,中国最早的多晶硅技术是从俄罗斯引进,可以用但不是特别先进的技术。
  “虽然我们自己也做了一些消化和吸收,但是总体上,比发达国家还是有区别的,一个是能耗高,一个是产品质量不太稳定。”他说。
  造富神话终结:野蛮生长史面临危机
  可再生能源协会人士说,现在是多晶硅产业关键的时刻,“过了这个关你就站住了,过不了就永远给别人打工”。
  在他看来,“大部分多晶硅企业都是一次次的买设备、买技术,一个设备一个技术能卖很多次,国外企业偷着乐”。
  “中国的多晶硅产业还处于野蛮生长阶段。”一位多晶硅企业人士这样描述行业现状。
  他介绍,最早的光伏行业是一个很小的工业,很边缘,也只有很少的人在做。2003年左右,德国出了一个光伏补贴政策,欧洲光伏市场需求就此打开。
  于是,中国一些业内的专家学者就开始设厂,比如说无锡尚德的施正荣和常州天合的高纪凡。
  “当时因为欧洲市场非常大,以前做这个行业的人太少,产品供不应求。”他回忆过去的好日子,“那时候,只要硅料质量能过关,马上就能卖掉,都是400美元1千克。”
  随着市场的培育,又有一些并不是光伏行业的中国企业进入,比如赛维LDK,“这些人可能有国际市场的经验,或者相关产业的经验,比如半导体,或者电器”。
  造富神话引来更多中国人进入多晶硅料行业,直到国家发改委出台规定提高多晶硅准入门槛,限制3000吨以下多晶硅项目进入。
  但现在,供不应求、是货就能卖的多晶硅暴利时代结束,硅料价格和市场投资也回归理性,等待进入者和即将进入者的将是拼产品、拼成本的“贴身肉搏”。
  “虽然国内多晶硅料有缺口,也需要进口,但是相比国外30美元每千克的成本,中国多晶硅提纯产业的成本仍然在40-50美元,但现在市场售价也就50美元左右,怎么赚钱?”另一位多晶硅企业负责人不满地说。
  这位企业人士介绍,国外市场也分为两部分,最传统也比较牛的公司则主要是创始人,灵魂人物是行业的工程师,比如Q-CELL,FIRST-SOLAR,慢慢的,又有GE、BP等企业巨头介入,但这些巨头一开始并不是把光伏产业作为主要部分。
  “金融危机以后,就有很多相关或者有一部分产能的企业更加重视光伏产业,比如说三菱、三洋、夏普、三星、宏达电、鸿海、台积电等,有些企业已经有明确的产能计划。”他说。
  正如一位多晶硅企业人士所说,一个趋势是,这个市场玩家会越来越大,以前的跨国公司会有很多的资源、销售、网络、技术都会嫁接到光伏行业,光伏行业的竞争不仅激烈,而且竞争层次会高。
  “以前有个几百万,拉一个工程师,买一些技术就开始搞的时代过去了,成功的几率已经越来越小。”他说。
  “不该进来的进来了,该进来的还没有准备好”
  可再生能源协会的人士说,按照中国国情,让国家来大规模投资科技,不太现实,企业应该成为技术更新的主体,但现在中国的企业过于急功近利,不会深钻高新技术产业链U形曲线的最高端。这就可能带来国内整个产业发展的恶性循环。
  他举例,前两年多晶硅非常紧缺,中国企业竞相去国外采购,是中国人把多晶硅价格抬上来的。“一开始多晶硅就是50-60美元每千克,后来被中国人抬到了400美元,现在市场规范了,需要游戏规则。”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