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耗能行业淘汰任务大幅加码 但欲速恐难达

2010年05月28日 8:33 771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中国淘汰落後产能目标大幅上调 但欲速恐难达

       * 工信部大幅提高炼铁、炼钢、水泥、电解铝等六大重点行业的淘汰任务
  * 旨保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完成,为十二五作铺垫
  * 重拳出击时或须考虑企业和经济承受力,避免经济休克
  

       为确保经济持续复苏,中国正快马加鞭地执行结构调整及节能减排,大幅提高炼铁、炼钢、水泥等六大重点行业的淘汰任务.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正考验着企业及经济的可承受能力.
  中国工信部周四向各地下达今年18个行业淘汰落後产能的目标任务,这与5月初国务院要求相比大幅提高.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任务的最後一年,大幅提高淘汰落後产能目标表明政府对结构调整的决心,同时也是为'十二五'(2010-2015年)规划作好的铺垫,节能减排基数不至于太高."中国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祁京梅称.
  但她也指出,目前已近年中,尽管时间迫切,但淘汰落後产能的任务骤然提高似乎有些不切实际,如果压的太狠,对于正在复苏的中国经济而言,恐怕会使企业和经济都很难承受.
  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一系列强力刺激经济计划虽然让经济得以快速复苏,但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的後遗症.
  发改委日前表示,结构调整总体进展不快,各地区、各行业也不平衡.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有的甚至还在加剧.国务院已敦促淘汰落後产能,将追究未完成任务部门领导责任.
  中国总理温家宝此前明确指出,"十一五"前四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38%,完成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仍然十分艰巨.特别是今年一季度,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化工、化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加快增长,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上升3.2%,大大增加了後三个季度的工作压力.
  "现在痛下决心解决问题,说明中国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忧虑远大于对增速的忧虑,也是从战略上为'十二五'开一个好局."祁京梅称.

  淘汰落後目标加码
  尽管中国是金融危机中全球复苏最快的一哥地位不容置疑,但大而不强,结构的不合理,产能过剩以及诸多需理顺的机制体制问题能否解决将决定中国经济持续高速成长的关键.
  迫于节能减排任务的艰巨,工信部此次明确要求年内淘汰炼铁行业落後产能3,000万吨、炼钢825万吨、水泥9,155万吨、造纸432万吨.远高于5月初国务院通知要求的淘汰炼铁产能2,500万吨、炼钢600万吨、水泥5,000万吨、电解铝33万吨、玻璃600万重量箱、造纸53万吨.其中增幅最高的是造纸行业,增加715%.
  工信部长李毅中强调,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各地要尽快将淘汰落後产能目标任务分解到地、市、县和企业,限期在当地媒体和互联网上公告需要淘汰的落後产能、落後工艺设备、淘汰时限及企业名单,确保今年应淘汰的落後产能在第三季度前全部关停.同时,要落实停止对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新增项目的审批、核准.
  中金公司宏观分析师邢自强表示,这反映了政府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还是比较强的,对经济来说也是好事.越是要淘汰落後产能,将来这部分产能更新替代成先进产能的需求就越强,会引发将来新的投资需求.
  券商报告则指出,淘汰落後产能无疑将对行业龙头地位的公司形成利好.
  中国目前最大的水泥生产商是安徽海螺水泥,而以产量计为中国华南地区最大水泥商包括华润水泥,山水水泥.中国宝钢股份,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经济能否承受?
  虽然从结构调整的战略角度看重拳淘汰落後产能对中国经济或许只是忍一时之痛.但眼下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国际环境的复杂性远超预期,淘汰落後产能的骤然加码,中国的企业和经济能否承受这一重拳呢?
  邢自强认为,淘汰的这些产能占总产能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应该对经济没有明显影响.并认为当政府比较重视节能减排和经济转型的时候,最终达到目标应该有可能的.
  而国务院宏观研究室的一位官员就比较担心.他坦称,"经济调控最忌脸谱化,切忌用药太猛,需要一点一点下药,不能只是突击完成任务指标."
  他认为,现在惯用的办法就是压制关停等行政手段,"一下去检查全关了,没检查的全开着,风头一过又死灰复燃…为什麽不能用鼓励新项目的方法去淘汰落後的产能呢?"
  他分析指出,通常新上马的项目无论是技术或环保达标上均优于老企业,中国鼓励新技术的使用时就应该用市场的方式,在鼓励新项目上马的同时,那些成本高的老项目自然会被市场淘汰,"而不必动不动就折腾."
  祁京梅亦认为,年内淘汰的目标一下子订的太高恐怕不切实际,"如果政策过于严厉,反弹会更强,若企业或经济出现休克,政策的威严也会受到挑战."(路透)

[1] [2]

责任编辑:刘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