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氧造锍多金属捕集技术”创造中国冶金奇迹

2009年06月02日 14:54 1609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给新技术找“婆家”
  半工业实验成功并申请专利后,不断寻求新工艺更大规模突破的可能,蒋继穆开始四处给新技术找“婆家”:“当时有3家,四川绵阳想搞个2万吨的铜厂,山西运城也想搞个2—3万吨的铜厂,江西弋阳想搞个3万吨铜厂。运城因跟中条山抢资源,省里没批。绵阳要开发第一家,没有这个胆量。弋阳和一个香港老板合资,真想上,谈得差不多了,合同也签了,都快要做施工图了,最后因资金不足放弃了。3家虽都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但均无果而终。”
  后来,中条山冶炼厂扩建让蒋继穆似乎看到了希望。1992年中条山欲采用自主技术白银炼铜专利建一个3.5万吨的铜厂。做完可行性研究报告后,经考察发现环保达不到要求,1994年经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推荐,业主改为购买水口山炼铜专利,但由3000吨规模一下扩大到3.5万吨,北京院只有七八成把握,因为可行性研究规定,一般火法冶炼研究成果产业化扩大比不应超过10倍。做完初步设计后,当时厂领导同意,但研究院不敢拍胸脯。到了1996年,该厂新任领导对“中条山只能消化吸收不能引进”的规定不赞同,于是放弃底吹法,而引进澳斯麦特顶吹炼铜技术。
  中条山这一卡不要紧,给后边的推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内蒙古赤峰金剑冶炼厂鼓风炉改造项目没有采用氧气底吹法即是一例。
  虽然,氧气底吹熔炼技术炼铜屡屡受挫,炼铅却处处开花。2001年“氧气底吹熔炼——鼓风炉还原炼铅法”实验获得成功,2002年即在国内获得大规模推广。截至目前,已有11条生产线投产,并于2009年开始走向世界。
  而这种炼铜新工艺要想实现产业化,规模生产实验是必由之路,这必须要有厂家来承担实验风险。可是,为了规避风险,他们宁愿花巨资购买国外技术,也不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导致这么一项好工艺一直待字深闺,十几年无人问津。

[1] [2][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