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经济数据发布 CPI创年内新高成共识

2010年12月13日 9:33 828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11月CPI“破五” 三大关键词详解当前价格形式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我们熟悉的CPI,完整的英文为Consumer Price Index。昨天发布的CPI数据再创28个月新高,应该如何分析和解读?我们选择了首字母同为C、P、I的三个英文单词作为关键词:以C开头的Cause原因;以P开头的Prediction预测;还有以I开头的Inbeing本质,尝试用一种新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这组数据。
  首先来关注CCause(原因):对于又攀新高的CPI数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数据发布现场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盛来运:11月份物价的上涨主要由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带动的,大的格局没有发生变化,这两项加在一起,贡献率达到了92%。
  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当前CPI仍然没有下落的原因在于“季节性因素”和“此前上涨幅度过高”,调控政策效果的实现需要时间,但目前部分蔬菜价格的涨幅已经放缓。
  姚景源:这一段时间,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从经济上、法律上、行政上打组合拳,全方位的来应对这次价格上涨。现在看,蔬菜的价格是在回落,这应当说是成效初显。
  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则进一步指出,抑制通胀预期的关键期在明年上半年。
  巴曙松:从历史经验来看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往往要等到明年可能夏粮收割之后才有明显的回落,所以在整个明年的上半年,抑制通胀预期会出台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它是政策(出台)一个比较关键的时间窗口。
  按照专家的说法,如果从这一轮物价上涨的根源上分析,“通胀狙击战”恐怕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完结。那么12月乃至明年的数据会达到怎样的水平?众多专家会做出怎样的预测?
  下面,我们再来说PPrediction(预测):在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看来,到12月,各地控制农产品价格的政策效果会进一步显现,再加上去年同比因素,因此不用过分担心12月CPI会继续走高。
  巴曙松:应该比11月份的5.1下降接近一个百分点,应该会有一个回落。
  这一预测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不谋而合,但郭田勇同时指出,在他看来,今年年初所定的3%左右的目标,恐怕难以维持。
  郭田勇:3%以内肯定是很难保住了,我们也算过,到11月份即使没有到5%的话,只有4.5%以上的话,如果11月份、12月份都是保持这么一个数的话,全年CPI大概会到3.1%-3.2%,如果12月份仍然在5%左右的话,全年CPI的量可能会到3.3%甚至3.4%。
  而据知名财经观察员叶檀分析,从11月高企的CPI中,我们能够读出这样一个信号:明年全年CPI应该都处于一种震荡之中。
  叶檀:因为从今年年底来看,有两个因素是不变的,第一是紧缩的压力,第二是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的小企业现在订单已经直线下降,虽然价格、成本在上升,但是他们的订单在下降,所以我们同时面临着冷和热夹击的情况,从实体经济来看,有一些中小企业恐怕不容乐观。
  依照专家的预测,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大挑战,因此有人将今年和98年以及历史上其他出现CPI超过5%的年份相提并论,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和通胀挂钩,事实究竟怎样?
  最后,我们就来说说IInbeing(本质):据知名财经观察员叶檀介绍,近几年间我国曾经出现过几次通胀比较严重的情况。
  叶檀:跟我们比较近的是2007年、2008年这个周期,也就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们的物价指数达到了6.9%。
  针对市场上,有声音认为在目前高企的通胀压力下,我国经济泡沫太多,有可能重蹈当年覆辙,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从近年数据来看,我国现在通胀压力并没有达到07、08年时的状态。
  巴曙松:在过去的五年时间,有三年的年度目标值是3%,在07年时是5%,08年4%,所以实际上和历史水平比,我们今年所面临的通胀压力大概比04年要大一些,但是会明显小于07、08年,08年时的最高点已经达到6.8%的水平。
  也正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07年、2008年的状况不会重演。
  巴曙松:目前采取的措施比较早,所以高点和整个平均水平要比07、08年弱。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