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有色地勘局海外收购1/4成功 难避敏感区

2010年12月13日 9:38 1046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监管机构的门槛
  事实上,NTU同样没有得到交易监管部门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核委员会(FIRB)的“祝福”。
  2010年10月,包括邵毅在内的华东有色高层,集体拜访了澳大利亚矿业部部长Martin Ferguson以及FIRB。虽然,对NTU的收购已告失败,但华东有色还拥有另一个澳大利亚稀土公司ARU。
  在2009年6月完成了对ARU收购后,2010年3月和11月,华东有色却未能参与ARU的配股。邵毅称,对于ARU的配股,华东有色并非不愿意,而是面临困难时所采取的一种策略。
  自2006年8月出任华东有色地勘局(下称“华东有色”)局长以来,邵毅开始了他一周工作六天的生活。短短四年不到,这个不起眼的国内地质勘探单位,竟因海外并购闻名于业内。
  从澳大利亚的Arafura Resource(下称“ARU”)到非洲的Weatherly International Plc(下称“WTI”)、南美洲的Jupiter项目,再到澳大利亚的Northern Uranium(下称“NTU”)和GLOBE METALS & MINING(下称“GBE”),当国内矿业大佬还在摸索“走出去”路径时,华东有色俨然已成为国际矿产资本市场的老手。
  “现在的经济环境,确实给了他(邵毅)一个难得的机遇。”作为一同在江苏宿迁打拼过的同事,江苏省工商局局长佘义和,如此评价华东有色大举海外收购。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中国需要全球化的资源供给。对矿产资源的极大需求和国内矿产资源的捉襟见肘,让中国企业有了“走出去”的充分理由。作为中国最早进行大规模收购国外矿产资源的代表,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曾对本报记者表示,其所收购的海外资源,目前的价值已十倍于投资成本。
  但就如中国经济崛起引发的担忧,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也引发国际矿业界的“敌意”。此前,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中铝梦断力拓。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尚福山称,为避免国家形象遭受损坏,中国政府准备对进行海外矿产资源并购的企业进行资质认定,鼓励像华东有色这样的地质勘探单位走出去,“通过帮别人找矿发现财富,既满足了国内的需求又增加了别国财富,避免了对立”。
  2009年6月至今,在华东有色介入的5个海外项目中,1个已经成功,3个失败,1个仍在进行。它的经验和教训,将为其它中国矿业公司提供有益的借鉴。
  根据澳大利亚当地的法律,国外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在澳大利亚的资本运作,必须获得FIRB的批准,“即使在二级市场买卖一股也要审批”。如果华东有色想要参与ARU的配股,亦是如此,但邵毅称,目前,澳大利亚政府对所有与稀土项目相关的审批,基本均持否定态度。
  据邵毅透露,在拜访FIRB时,华东有色还承诺,无意代表一个国家在澳大利亚抢夺稀有资源,其收购只是一种商业行为,为避免引起政治敏感问题,华东有色愿对ARU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不仅公开声明“绝不控制和参与稀土的销售”,对ARU的融资配股也将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而从当时与FIRB接触的情况来看,对一般性的资源,澳大利亚政府都欢迎中国企业来合作,甚至铀也可以,但提到稀土问题,却比较敏感和谨慎,邵毅称,“对方虽然没有直说,但今后想要在澳大利亚投资稀土项目,难度一定是可想而知的”。
  让他颇感郁闷的是,“日本政府以及西方国家为稀土问题大打口水战,但对我们企业来讲,这完全是一种商业行为,我们既没有对稀土的包销权有任何约束,也没有对稀土的供应指手画脚。我们仅仅认为,在稀土成为现代材料革命当中最重要的因素以后,稀土的价值将非常高昂。对企业来讲,稀土就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商品,但我们绝不会就稀土的销售和其它,对ARU公司有什么特殊要求”。
  事实上,ARU对华东有色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邵毅称,在收购之初,ARU曾把华东有色当作救命恩人来看,但随着全球稀土市场形势的变化,ARU对自己的中国色彩已不满意,并试图借助“去中国化”,来抬高自己在日美企业中的身价。
  2010年11月,ARU已从美国募集了9000多万澳元。不过,这次融资需要特别股东大会批准,当ARU得知华东有色可能会投反对票时,竟给华东有色发来了一份以“中国国有企业控制澳大利亚稀土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公告草稿。在邵毅看来,这俨然就是一种威胁。
  邵毅认为,ARU的态度发生180度的大转变,折射出国际稀土问题的复杂性。而对于这一商业上堪称成功的收购案例,邵毅仍有疑虑:“稀土争斗激烈而又诡秘,原本实实在在的商业项目,忽然增加了扑朔迷离的政治色彩。”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