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0年12月24日 9:1 939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十二五”应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从私人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未来几年,社会体制改革应着眼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今年乃至未来一个时期,应把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改革的主线,着力推进以下重点领域的改革:
  加快以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应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形成反映资源要素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产权边界清晰的微观主体。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加快建立富有活力的市场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抑制对资源和要素的过度需求引发的外延扩张式增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定价机制,建立健全资本、土地、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市场,由市场来决定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同时,完善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体制和政策,调控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如实行资源有偿开采和使用,调动生产者节约使用资源以及开发使用替代资源的积极性;完善资源开发利用的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的补偿机制;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税改革,扩大征收范围,提高税率,征收方式由目前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以原油为例,如果按3%的税率从价计征,我国的原油资源税额将提高到原来从量计征的5倍左右。这样,就可以大大促进资源节约和集约发展。同时,应制定行业标准,扶持节能产品的开发使用;运用税收政策调节浪费资源的行为。
  加快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改革历程看,政府职能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应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投资体制改革,消除地方政府投资扩张的冲动,增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在当前的政绩考核制度和财税体制下,地方官员的行为更趋向于追求任期内的政绩特别是经济增长指标,而很少考虑下一届政府的事情,因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投资率过高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靠改革。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政府从全能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转变,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环境。应该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的落脚点是企业,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自主创新的“主角”。政府应尽心尽力为“主角”演出创造环境和条件,包括促进建立创新风险分担机制、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制定实施激励创新的经济政策、提供透明开放的产业政策和信息等。这些都是政府应提供的公共产品。
  加快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从私人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未来几年,社会体制改革应着眼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努力扩大就业,鼓励全民创业。注重通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启动农村市场,通过政策创新、体制改革、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确保农民土地权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加快健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基础,尽快形成较为完善、城乡统一的国民教育服务制度、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养老保障制度、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等。
  加快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的相关改革。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在后危机时期推进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共识和重要手段。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并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们要利用这个倒逼机制,加快相关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发展之路,不仅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而且涉及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的变革。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推动者、政策提供者和监管者。把二氧化碳排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加以考核。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估和考核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和立法,如能源法、碳税、碳交易、环境金融制度、低碳产业政策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理顺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实行碳排放交易,建立和发展碳排放市场。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主体。应积极鼓励企业发展节能减排和绿色技术,尤其应扶持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社会,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应积极推动形成低碳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共识,倡导绿色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养成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的习惯。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