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铅中毒” 莫要“铅恐慌”

2011年03月03日 14:10 984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制造“铅恐慌”的三招手段
  在鱼龙混杂的队伍中,某些厂商甚至医疗机构是通过怎样的招数,利用铅中毒“生财有道”的呢?
  第一招:“地毯式”广告轰炸
  在各种报纸和广播中进行大量的、几乎是铺天盖地的“免费测铅”广告宣传,并在广告中罗列10条左右的铅中毒非特异性表现,如“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吃饭不香”、“听力、视力下降”、“学习不好”、“腹部疼痛”、“免疫能力下降,易感冒”等。这些非典型的表现总能让父母对上几条,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
  第二招:不恰当检测方法测铅
  如采用国际上已经淘汰的儿童铅中毒筛查指标——锌卟呤法,或是对诊断铅中毒完全没有意义的尿铅、发铅检测。即使少数地方提供血铅检测,也多为“一滴血”末梢血铅检测。而要确诊孩子是否真的铅中毒,应该采用测静脉血铅的方法。
  第三招:更改铅中毒诊断标准
  提出只要血铅超过30微克/升就是超标,就要驱铅。按照这一标准,绝大多数儿童都得驱铅,服用保健品的适用人群就大大增加,甚至要高达90%以上!
  目前全球公认的儿童铅中毒标准为:血铅100——199微克/升为轻度铅中毒,200——449微克/升为中度铅中毒,450——699微克/升是重度铅中毒,高于或等于700微克/升是极重度铅中毒。
  事实上,只有部分血铅为250——449微克/升的儿童才需要进行药物排铅,血铅水平在450微克/升以上的儿童则通常需要住院进行药物驱铅治疗。血铅在100——249微克/升之间的轻中度患儿完全不用服药或吃保健品,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防治细节就可以不治而愈。
  炼就识别“铅中毒”的慧眼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的颜崇淮教授,通过对四个典型病例的分析后表示:父母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一方面应考察家庭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等,如果两方面的情况都有可能与铅中毒有关,才需要带孩子去测铅。
  病例一:患儿李某,男,6岁,活泼好动,精力过人,平时吃饭挑食,爱啃咬指甲,几年都未剪指甲,饭前还不爱洗手,即使洗手也不用肥皂,父亲和祖父均吸烟。经静脉血铅测定为112微克/升,诊断为轻度铅中毒。医院通过高危因素分析,并进行行为指导和营养指导,纠正了孩子啃咬指甲的不良习惯,孩子饭前洗手也认真了。大人在家中尽可能避免了孩子被动吸烟,同时纠正孩子挑食的习惯,每天喝两杯牛奶,保持均衡营养。3个月后复查,血铅为73微克/升。
  病例二:患儿王某,女,4岁,无任何症状,生长发育良好,口齿伶俐,智商测试在正常范围。经静脉血铅检测为169微克/升,诊断为轻度铅中毒。病史询问获悉家里平时爱吃皮蛋,孩子也经常吃,家中皮蛋有多种吃法,几乎每周要吃几次皮蛋瘦肉粥。在医生的建议下,
  停止给孩子吃皮蛋,未经任何驱铅药物治疗,2个月后复查血铅水平下降到86微克/升(有些皮蛋中含铅量很高,特别是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皮蛋,添加剂中含氧化铅)。
  病例三:某男性患儿,10岁,患皮肤病3年,连续服用中医诊所自制的胶囊治疗1年半,时常出现便秘、腹痛、头晕,并伴有贫血。医生检查发现他有牙齿铅线,血铅水平350微克/升。经测定,孩子服用的一种胶囊中铅的含量非常高,诊断为慢性药物性铅中毒(中度)。立即停止服用此种中药(部分治疗皮肤病的中药含有高浓度的铅,长期服用会导致铅中毒),经驱铅试验检查呈阳性,后经一个疗程的排铅治疗后血铅水平下降到173微克/升。患儿现便秘、腹痛消失,贫血治愈。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