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微博引发的社会关注: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支持地矿事业发展

2011年03月18日 9:50 1395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为共和国添砖加瓦的地质人
—— 一篇微博引发的地质事业社会话题(二)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委常委蔡奇同志的微博,在业界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让记者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当前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博客、论坛等日益发达的媒体中,地质工作为何濒于失语?
  不是吗,在蔡奇微博的回帖中,有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不要说得这么伟大,(地质工作)对我们老百姓的贡献我还真没看出来。”相信对地质人、对地质工作具有陌生感的,绝不仅仅这一位网友。
  如何让全社会更多地了解地质工作呢?正如徐绍史部长近日在一份批示中所言:“让社会各方面了解、关心和支持地质找矿工作,对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开展其他地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努力创新新闻宣传方式,要注重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作用,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大力发掘宣传地勘人的精神风貌;紧密结合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开放的地质找矿工作,一定能获得社会各方的关心和支持。”
  毫无疑问,地质工作需要更多的宣传平台,要把曾经的以及现在的地质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更多地展示给全社会,让更多的公民都来了解、关心和支持地质工作。

  一
  历史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伊始,矿产资源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查明的矿产资源不到30种,探明储量的矿产只有2种,矿山只有300座,矿产品极度匮乏,产量更是少得可怜,原油年产量只有12万吨。
  于是,建设新中国的最先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矿——尽快找到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矿产资源!于是,地质找矿工作被摆到了突出位置。上至国家领导,下到平民百姓,对地质事业发展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鼓励和支持。政府政策、措施保障,百姓自发找矿苗、报矿。地质人所到之处,政府欢迎,百姓欢心。
  正是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高度认可与期待,推动了地质工作蓬勃发展,使得地质队伍空前壮大。到上世纪70年代,探明储量的134种矿产资源,有力地支持了共和国的工业体系建设,300多座矿业城市拔地而起。
  地质工作者进军松辽大平原,在亘古荒原上书写了中国石油发现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大庆油田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中国石油贫乏的局面。开发西部的文章,早在50年前就已经埋下伏笔——英勇的地质工作者在西部高山峡谷间,在戈壁荒原上,揭开镍都金川面纱,让包钢的铁水源源不断,并自豪地告诉世界,在攀枝花,有10亿吨以上的铁矿储量……
  同样,成昆铁路、成渝铁路、三峡工程大坝、大亚湾核电站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选线、选址的工程中,留下了地质工作者的足迹……
  可以说,地质工作是那个年代被许多人羡慕的前卫工种。地质工作者也以自身的艰苦奋斗,迎来了社会的广泛尊重与认知。那时候,一首《勘探队之歌》唱响大江南北,无论城市乡村,无论男女老少,到处飘荡着“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的歌声,俨如当今最火爆的流行歌曲。
  那情景,正像微博网友所感叹的:“地质人苦,但他们也有乐。当看到丰硕的成果,他们会笑,当看到宝藏开发时,他们会笑,当祖国没有忘记他们时,他们会笑。”

  二
  月有阴晴圆缺。新中国的地质工作,也曾经历起起落落。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地质工作渐入低谷,投入减少,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勘探工作不断萎缩,地质工作者处境艰难,地质队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每况愈下。
  于是“地质工程师卖冰棍、打零工,职工卖早点和小商品,年轻力壮的,干脆蹬起三轮车……”
  记者曾经在山西217队听到这样的故事:那个年代,地质职工没钱买菜,只能趁着天黑到菜市场转几圈,拣人家掰下来的菜叶子。
  曾有一名高级工程师在自己楼下的市场疾呼:这就是我为找矿付出一生的回报吗?
  “一入地质门,三代找矿人。”为经济发展“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地质人,困惑了。
  地质工作的停滞,不但让传媒从此远离,公众的视线也远离了。
  但是,国民经济发展注定离不开地质工作。当改革开放的中国进入中华崛起新时代的时候,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又一次向地质工作者提出了新挑战——矿产储量的入不敷出,全面实现工业化的资源紧约束,全球背景下资源配置的垄断与限制,都在呼唤着地质工作的加强。
  国土资源部成立后,即在全国实施历时12年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当《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后,地质界沸腾了,地质工作者们欢呼了——“我们终于又有用武之地了!”没有了报怨,一心想的就是怎样为祖国再做更大的贡献。
  其实,记者在微博的众多跟帖中,读到许多地质人抚今追昔后的拳拳赤子之情:
  “也曾想放弃,但当历尽千辛万苦把自己的设想变为现状,为国家找到矿藏时的兴奋与快乐,之前的辛苦与付出是值的。”
  “曾经我们很茫然,但现在最怕的是辜负祖国和人民的厚望,怕富饶的宝藏隔一面之墙而永埋地下。有领导们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会不断努力,继承和弘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为共和国建设添砖加瓦!”
  “作为一个地质队长,我为拥有这么一支热爱地质事业的职工队伍感到自豪,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我任期内能为浙江找两个大矿。”
  这就是我们的地质工作者:他们坚守,他们隐忍,他们默默付出,只要祖国需要,他们就毫无保留地冲上去。

  三
  《决定》发布至今,我国的地质事业蓬勃发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催生出了地质找矿新机制;部省合作项目,串起了中央与地方地质工作的联动红线;地勘基金和大地调项目的介入,拉动了巨额社会资金进入矿产勘查与开发领域;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国土资源大调查、深部找矿专项,时时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无不取得令地质人骄傲和自豪的成就;公益性、商业性的地质工作,比翼双飞。
  截至2009年,地质工作者已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有探明储量的159种、矿产地2万多处,铅锌、钨、锡、锑、稀土、菱镁矿、石膏、石墨、重晶石等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已跻身世界矿产资源大国行列。
  正是依托这些矿产资源的发现,全国建成大中型矿山企业1万多个,小型矿山企业11万多个,从业人员800多万人。300多座城市因矿崛起,许多矿业城市为地质工作者树碑立传。
  新时期的地质工作,正以更强大的科技支撑能力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上天、入地、下海,都有地质工作者参与,事关民生的地质灾害防治,更记录着地质人的奉献。微博中,就有网友记录下了这样的情景:“去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我和甘肃的地质队员们一同在灾区工作了十天,和他们同吃同住、勘查现场、排除地灾隐患……”
  的确如此,试想,如果没有三峡库区、青藏铁路等重点工程的地质灾害评价、调查和防治,这些举世瞩目的工程能否顺利完成?如果没有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及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的监测体系的建立,百姓如何安居?如果没有被人民群众誉为“生命工程”的地下水资源调查与监测,千千万万群众如何解渴?如果没有全国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的探明,城市哪得清水如许?
  传承“三光荣”精神的地质工作,几十年的努力已经筑成共和国大厦的基石。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更需要地质工作!
  地质工作需要让全社会都感知它的存在和重要,地质人需要理解与尊重。唯如此,“紧密结合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的地质找矿工作就能获得社会各方的关心和支持”!

[1] [2] [3][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