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压力长存 铅业整合加码

2011年03月24日 9:35 913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倚重市场手段 推动行业整合升级
  一些通过行政手段较难实现的目标,通过市场化手段可以实现,从而推进行业产品升级和企业生产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从锌、铜和螺纹钢期货来看,效果不错
  整顿已刻不容缓。
  事实上,早在2007年初,有关部门就对再生铅行业的准入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并鼓励大中型优势铅冶炼企业并购小型再生铅厂。近年来,各地也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十二五”期间,铅业整合的力度只会更大。今年2月,环境保护部宣布《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14个省份、138个区域和4452家企业被列入重点防治范围,国内随即掀起一场重金属污染防治战。“十二五”期间,有关部门将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包括研究提出涉及铅、汞、镉、铬、砷等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标准、政策措施和管理规定;制定涉及含砷、铅、汞、铬、镉等重金属的“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全面排查整治重金属排污企业。
  业内专家介绍,根据《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区发展再生铅将得到重点支持。今后将进一步研究制定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明确企业规模、技术装备、综合能耗、节能环保等准入指标,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规范行业秩序,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环保水平,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
  除了这些强制性手段,以铅期货合约挂牌为契机,用市场化手段推进行业整合更受业内期待。
  上海期货交易所有色金属部高级总监丁文辉表示,为促进行业的环保进步,上期所对铅期货的交割环节的确做了一定市场化手段的考量,比如要求申请注册交割的企业“生产规模不低于5万吨,生产工艺要符合国家清洁生产的标准。”此外,涉铅企业要落实“国标”存放要求,无论是上游的铅生产企业还是下游铅消费企业,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标准。期货交割铅锭要选择室内库房存放,这有利于提高流通环节的环保水平,增强社会环保意识。
  “一些通过行政手段较难实现的目标,通过市场化手段使之实现,从而促进行业产品升级和企业生产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从锌、铜和螺纹钢期货来看,效果不错。”丁文辉举例说,在锌期货上市初期,国内市场上1号锌和0号锌的比例大致是相当。而0号锌的规格和价格更高,也更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标准。交易所把锌期货的交割标准设为0号锌以后,不到两年时间,国内市场上生产的锌就以0号锌为主了。
  再以螺纹钢期货为例,在该期货品种上市以前,国内市场的螺纹钢现货以二级(等级较低)为主,三级螺纹钢的比例只占三分之一。上海期货交易所在螺纹钢期货注册交割品牌标准的规则上明确偏向三级螺纹钢后,国内主流螺纹钢生产企业为了取得螺纹钢注册交割品牌,产品纷纷向三级螺纹钢靠拢。在螺纹钢期货上市后,上海期货交易所20多家螺纹钢注册交割品牌企业的三级螺纹钢产品比例明显提高,同时促进了现货市场三级螺纹钢的发展。目前,三级螺纹钢已成为主流产品。二级螺纹钢加速退出市场,也将使单纯生产二级螺纹钢的小型钢厂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业内人士分析,生产二级螺纹钢的以小钢厂居多,要改产三级螺纹钢,就要实现技术提升。尽管二级螺纹钢完全退出市场需要一个过程,但钢厂必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技术革新、产品升级等手段来提升实力。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尚福山表示,我国铅期货合约在制度设计上,已经通过规定企业的“生产规模条件”和“生产工艺要求”的方式,严格企业申请交割品牌注册的条件,从而达到促进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的目的。
  业内人士介绍,在目前的铅锭国家标准中,Pb99.994(1号铅)等级最高。国内市场上可用于注册交割的1号铅产量约为145万吨,在国内铅总产量中占40%左右。上期所铅期货相关交割规则将铅注册品牌的交割标准定为1号铅,上期所的标准将有利于提高1号铅的市场占比。
  “我相信铅期货上市以后,随着相关交割品牌注册标准的推行,将使市场往更有利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发展,规模较小、冶炼工艺比较落后的个体铅冶炼的企业生存空间会更小,直至逐渐被市场淘汰。” 王夕昌说,“在节能环保方面,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行业的发展形势,我们对铅厂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也要符合产业发展的要求,现在我们生产使用的是采用富氧底吹技术的高效节能熔炼炉。今后还将一步对熔炉进行升级,熔炉升级以后,效率高、污染少,使用寿命也更长。”

[1] [2] [3]

责任编辑:lee、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