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再生资源回收 化垃圾为能源

2011年06月02日 10:25 1215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化垃圾为能源
  经过严格分类的垃圾将被回收利用,未回收利用的垃圾则被运到集中的回收工厂进行再生利用或焚烧。2005年,瑞典法律规定,填埋有机垃圾是非法的,所有有机垃圾都要通过生物技术处理变为堆肥、沼气或混合肥料,或进行焚化。
  瑞典环境保护机构高级顾问桑娜(Sanna Due)说:“如今垃圾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大家都争着要垃圾呢。”瑞典的垃圾处理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循环使用,最小限度地填埋,优先顺序分别为减少垃圾的产生、重复利用、再循环、填埋。根据2009年统计数据,瑞典有48%的垃圾进行焚烧处理,35%回收再利用,14%作生化处理,1.4%非有机垃圾予以填埋(要缴税),1%是有害垃圾。
  焚烧处理产生的能源要么用来发电,要么卖给地区供暖系统。目前,瑞典共有30家城市固体垃圾焚化厂,其中16家是热电联产式,13家是锅炉供热式,可为81万户家庭供热,为25万个家庭供电,还有一家是为企业提供蒸汽。
  瑞典政府于2006年制定“焚化税”,即按照焚化厂的电能产量交税,电能产量越高,交税比例越低,目的是推广热电联产式焚化炉,减少供热式焚化炉,从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高。
  记者曾在斯德哥尔摩看到一根高大的烟囱,排放出白色的雾气。据介绍,这就是垃圾焚化厂的烟囱。联想广州垃圾焚化厂迟迟未能定址,国内一些专家反对盲目上马垃圾焚烧厂,就是考虑投资和运行成本高,焚烧过程会产生二恶英等有害气体。瑞典人对焚化厂没有NIMBY(邻避,即不要在我家旁边)心结吗?更何况桑娜告诉我们,“有些垃圾焚化厂离居民区才1公里左右”。
  一开始当然也会排斥。以位于瑞典第三大都市马尔默的SYSAV废弃物处理厂为例,这是瑞典南部最大的垃圾焚化厂,接收、回收并处理瑞典南部的家庭和企业的废弃物。建厂之初,投资方花了差不多10年时间和附近居民沟通,并且拿出可行方案,才渐渐为当地人接受。
  焚烧过程中,垃圾转化为焚化炉底灰、烟道气、粉尘颗粒和热。SYSAV公司的1 号、2号焚化炉建于1973年,烟道气回收最初只采用一个简单的过滤系统,用石灰除去其中的酸性物质。
  2000年开始,瑞典对旧的焚化炉进行改造。2005年,SYSAV公司安装了多功能烟道气清洗系统,可以分别去除氯化氢、二氧化硫、氢氟酸等污染物,严格确保烟道气排入大气时,空气污染低于国家标准,还能同时回收余热。所以现在人们看到的烟囱排放出来的白烟,主要成分是水蒸气。烟道气回收物可用于中和矿山废料,并一起填埋。焚烧产生的能源,则可以卖给政府,或供应地区的家庭取暖,或转换为电力。
  拉斯坦·尼尔森(Rustan Nilsson)在SYSAV专门接受市民咨询、提供教育普及,平时经常带学生们到厂区参观。他介绍:“从生态循环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废弃物也是一种资源。我们根据每种废弃物的潜在价值,以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处理。凭借这种理念,2010年,我们已经做到97%的垃圾得到循环利用或被用来制造可再生能源。”
  现在SYSAV每年能“消化”55万吨垃圾,胃口填不满,还会从挪威“进口”垃圾。每年产生的能源可为7万户家庭供暖。数据显示,2006年,该厂收入为7.14亿瑞典克朗。
  垃圾分类回收产生的另两大资源是通过生化处理得到沼气和堆肥。
  在瑞典二代生态城区、马尔默的西港区,住宅区中都有厨余垃圾处理器。住户或者餐厅的食物残渣通过厨余垃圾粉碎机处理制成浆状,送到沼气厂在生物反应器中发酵,就可得到沼气燃料或生物肥料。1吨食物残渣可制造120—180立方米的沼气。
  按计划,2008年—2012年,斯德哥尔摩收集食物废渣生产沼气的量要从4500吨提高到18000吨。大多数沼气用作环保汽车和公交车的燃料。
  斯德哥尔摩垃圾管理协会的尼尔斯说,1995年该市就引入了使用沼气的卡车收集垃圾,现在全市共有75辆环保垃圾收集车。有600家餐馆也志愿加入食物残余处理体系。
  桑娜表示,2007年,全国9.5%的餐厅厨余以及2%的家庭厨余得到生化处理。“目前我们开始意识到食物残渣收集很有必要,但是如果要进一步提高厨余垃圾的回收利用,税收必须降低,不然没人愿意尝试。按照2008—2012年垃圾处理战略计划,希望至少35%的餐厅、蔬果店的食物残渣,以及10%的家庭厨余能够进行生化处理。我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减少20%的食物浪费,这样每年就能节省180亿—280亿瑞典克朗。”

 

[1] [2] [3][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