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良:大山里走来的钨业骄子

2009年08月20日 13:40 1566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记:从山区小县龙南、南雄再到江西大余,那是怎样的一段创业史?
  钟:我是与大舅子先到江西龙南,1985-1990年都是跟他一起做事,实际上替他打工。到南雄是独自创业了,是1990年5月份建的厂,一直干到1997年12月17日。这段时间,我们夫妻俩带着七八个人任劳任怨、起早贪黑,从早上8点,一直干到晚上12点,天天如此,除了中间吃饭时间。
  1998年我为什么要到大余发展呢?因为全世界70%的钨在中国,中国70%的钨在江西,大余县有“世界钨都”之称,钨是大余县乃至赣南的优势资源。广东南雄那边产的钨,从来都是销往江西。
  记:您1997年底远赴江西大余办厂,甚至接手了国有有色金属选冶厂,实现了企业发展的关键性突破。您认为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钟:一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南雄与大余虽分属粤赣两省,但离得很近。南雄8年,我们一直是大余县有色金属选冶厂的供货单位,是它产业链上的一环。后来这个厂的一些投资出了问题,流动资金不足,需要重组。二是赶上了好气候。中共十五大召开后,江西省提出“靓女先嫁”,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国企。三是积累了实力。经过大约8年时间的打拼,我的企业积累了资金和技术实力。于是在赣州市有关方面发出盛情邀请后,决定赴大余发展,对选冶厂先是租赁10年。我记得很清楚,1997年12月17日签的合同,1998年1月1日正式生产,总共投入近千万元的技改资金。这件事在江西影响很大,是江西国有资产转制的典范。

  科技兴企永远快人一步
  科技创新一直是钟伟良经营企业的底气。他除了大胆吸纳科技人才外,还与国内许多知名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1998-2002年,在江西的民营企业中,他的企业第一个通过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公司设立第三年就进入赣州企业20强;第六年进入江西省企业36强,成为拥有从钨矿开采、选冶到生产高附加值钨系列产品一条龙生产线的知名企业。
  记:作为外来个体私营企业主,当时敢把国有矿厂拿下来,您认为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胆识?
  钟:首先给我壮胆的是一家银行!合同没签多久,在没有任何抵押和担保的情况下,答应给两年期贷款500万元,结果1998年4月份资金就到账。后来能够于2000年5月,最终买断了整个厂的经营权,总结起来还是此前的银企合作、良好的信誉使然。
  其次我能够把企业经营到今天这样的规模、这样的实力,除了勇气和胆识以外,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技术。还在大埔小靖坑矿山的时候,我就掌握了钨砂与锡砂的分离技术;此后龙南、南雄再到大余,创业和发展的每一步,最看重的就是技术革新和投入。就是今时今日,还是因为一直坚持技术创新,才使企业稳步发展。
  记:据说您在上海的企业请了很多专家学者做顾问,有时仅仅是为了听取他们的一个建议,您就会坐飞机前往,聆听了他们一个小时的报告又飞回来。
  钟:这是经常的事。比如投资或者技术上的事需要咨询他们,知道他们有空我就从大余那边飞过去,沟通完了很快又飞回来。自1998年以来,我们公司采取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方式,从各有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技术先进企业聘请了20多名专家、技术人员,甚至有些还是院士,到公司为生产一线解决技术难题,培训技术骨干,有些还担任了公司的长期技术顾问。
  记:专家、学者或者说科技和创新,给您的企业带来哪些优势?
  钟:我们做的是材料产业,需要很长时间的实验才能运用,因此科技和技术创新是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关乎企业发展的命脉。第一,必须先搞清楚投资的新技术产品是否有市场需求;第二,他们的实验可让我们避免无效、低效甚至是重复的投资。我们现在长期与高校技术研发机构合作,购买专利,利用他们最新的科研成果,以使企业永远走在别人前面,领先的就是时间。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