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良:大山里走来的钨业骄子

2009年08月20日 13:40 1566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钨业骄子勇闯上海滩
  随着公司的迅猛发展,钟伟良有了更高的目标,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以世界钨都江西大余为依托,以国际大都市上海为前沿,在上海投资建厂,成立“上海伟良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泱泱大上海总共才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伟良企业”是其中之一,还在欧美日等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
  记:上海伟良企业现在规模如何?
  钟:占地100多亩,建筑面积大概48000平方米,正常情况下工人有200多人。是2001年买的地,2005年正式投产,主要是生产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
  记:对于资源型企业,若假以时日,哪怕是留在大山嶂里也应该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当初是基于怎样的战略考虑,把企业办到上海去?
  钟:每一个企业家都是雄心勃勃的,永远在考虑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我主要是想在沿海创立一个进出口基地,专门负责把产品向国外销售,曾经也在厦门和上海之间作过比较和选择。最终选择上海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选择离港口近的地方;二是看哪里才是人才聚集地,方便找到人才并能留住人才;三是看市场和潜在的国外客户在哪里;四是看最密集的科研单位在哪里。我现在与上海交大、纳米技术研究院都有合作,我的企业是他们研究生的实习基地,有博士后工作站。我认为要奠定百年企业的地位,还是应该来上海。
  记:2005年,您当选中国钨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主席团主席,是否意味着成为中国钨业标杆式的人物?
  钟:标杆式的人物我不敢说,应该是对我的企业实力和技术领先程度的一种认可。钨是国家资源性、战略性的产品,对这一行业比较关注,也保护得比较好。2005年以前要进入协会理事会很难,门槛比较高,后来大家认为这样对贡献很大的民营企业不公平,要求拥有同等话语权,于是全国推荐了3家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进入理事会主席团,我是其中之一。
  记:您初到上海,企业就多了一项内容:凡是上海毕业的客家籍大学生想留在上海,又一时没有接收单位的都可以先到您的公司工作,找到理想的单位后可随时离开。您为何会有这一创举?总共解决了多少人的困难,后来一直留在您公司的毕业生又有多少?
  钟:2005年我来到上海后,第一次参加上海客家知识分子联谊会的活动,了解到大部分会员都是有一定年纪的了,比较多的是“文革”前考进上海的大学并留下来的。而最近一二十年来,因为广东率先改革开放、经济比较发达的缘故,广东考生一是不愿北上读书,二是哪怕每年有三四十个上海各高校的客家籍毕业生,大多不愿意留下来,因此联谊会有青黄不接之虞。联谊会是我们德高望重的著名乡贤李国豪院士倡议创办的,凝聚了他老人家的心血,我们几个多少有点实力的客商,不愿意看到她出现断层;再者是上海这几年飞速发展,是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我们衷心希望有更多的客家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够扎根大上海,能创业,有发展,甚至成就一番大事业。而作为我们这些中生代,是能做多少是多少,能帮几个算几个。至今留在我企业的客家籍大学毕业生,可能还有七八个吧。
  记:现在的中青代客商与以前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的客商相比,您认为有什么最大的不同?
  钟:与老一代客商相比,我们遇上了好时代。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是几千年的农业经济社会,老一辈人要漂洋过海“过番”去创业,是被动型的,梅县地区有句老话叫做“好子不漂洋”,是因为在老家实在无法生存,才会走上这条路。他们比我们辛苦得多、艰辛得多,付出的代价更大。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哪怕我们在外面混不下去,要想回家,现在挺容易;他们那时如果创业失败要回桑梓地,恐怕没那么容易,有多少人一把老骨,都扔在了异国他乡。
  记:最后想问一下,10月份在梅州召开世界客商大会,您对此有所了解吗?
  钟:我非常关注这个盛会,如大会邀请我,我肯定会回去。在此,感谢梅州党委政府的领导、家乡父老乡亲对我们出门在外创业的客家人的关心。

 

[1] [2] [3]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