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产业应转移警惕污染随行

2012年03月15日 9:32 590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发展条件的变化,在市场选择和政府推动的双重作用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不断加速,结合国家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战略的推进,一大批以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低端生产加工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中有不少是污染严重的矿石、冶炼、化工等企业。
  由于重化工业多是产业链长,劳动力吸纳能力强,能够创造较大产能和产值的产业,所以中西部地区纷纷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创造种种便利条件,积极主动吸引相关产业转移,他们的宣传亮点之一就是“我们的环境容量大”,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宽松的环境规制政策。而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地区为了吸引投资和搬迁的企业,降低环境标准,那么中西部有可能沦为“污染天堂”。
  东部从污染中警醒
  东部发达地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更加严格,基于此,东部污染企业为了规避环境治理成本,倾向于向环境规制力度小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上海的化工搬迁计划启动于2007年,市区和水源地的化工企业都陆续走上搬家路,并计划在2012年底前完成非工业园区内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布局调整。
  上海的产业升级推动的企业转移引来了无数的橄榄枝。贵州省政府网站有一篇名为“上海产业对外转移的重点领域”的文章,罗列上海需要通过产业转移寻求发展空间的化工企业,强调要抓住这个发展契机,承接产业转移。这并不是个例,其实中西部省份普遍有‘项目饥渴症’,他们的监管水平和力度相对不足或‘被不足’,与污染隐患累积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近几年珠三角的“腾龙换鸟”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就是把珠三角的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不发达地区,腾出空间,再引进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的高端技术产业,但这样的转移如何才能不把污染也转移,则备受关注。
  中西部发展大过污染
  2010年9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毫无疑问,产业转移是国家大的政策和方向,但里面也明确写着,“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来转入”,但是事实是怎样呢?这些年不断地有新闻在反驳这样国家的政策。
  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广西南丹县铅污染事件,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废塑料炼油厂污染事件等,2012年新年伊始,我国即已有数起重大化工污染与事故发生,而且都发生在中西部地区。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对GDP数字的过分狂热和对环境生态破坏的漠视。
  由于化工行业前利润较高,带动上下游行业能力较强,以至于各地政府都希望有自己的化工园区来带动GDP,而置人民生命安全与生活环境于不顾。现实情况表明,在各省环境规制力度不同的条件下,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布局倾向于从环境规制力度大的省份向环境规制力度小的省份转移。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