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生资源:亟待改革的环境战略

2012年05月30日 8:52 533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作者:

  二、实现全国环境战略一盘棋
  目前,随着东部资源的枯竭,我们又把资源开发的目光投向西部。既然科学已经证明:“人进沙进、人退沙退”,那么尽量减少西部的开发活动,依靠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我国的生态完全可以得到恢复。因此,我们应当变“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大保护”、“西部大休养”。据专家介绍,如果我们能够给予西部50~60年的休养生息,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使100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变绿洲。
  既然我国的“环评法”要求所有的项目都必须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那么,面对涉及大半个中国的“西部大开发”这一超大型项目,是否也应先进行环评?未经环评的西部大开发是否涉嫌违法?
  西部是我国的水源以及大部分动植物资源的发源地、栖息地。
  因此,西部环境对于保持全国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由山区到平原、由上游到下游、最后集中到交通最为便捷的江河入海口的城市化过程。
  所以说,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也必然是一个“东部化”、“沿海、沿江化”的过程,我们岂能倒行逆施?
  其实,经历过劳民伤财的“三线建设”、“上山下乡”、“5.7”干校运动的专家学者,对西部大开发的前景早已心知肚明。遗憾的是,这上万亿的学费和千万人的骨肉分离,并不足以使我们警醒。目前,西部地区的高速公路、机场、工厂,几乎都在重蹈三线建设的覆辙。
  如今,我国西部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野蛮开采。在暴利的驱使下,大小老板如蝗虫般地把生态环境已经十分脆弱的西部“折腾”的满目疮痍。西部的大片森林、草原、湿地,正在被工厂、矿山、机场、高速公路所取代。
  而对新疆、西藏、青海、内蒙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往往成为民族败类煽动民族仇恨、分裂祖国、制造流血冲突的主要借口。
  近年来,中国的地质灾害成倍地增加,其中80%发生在西部。因此,把大批石化、钢铁企业以及东部人口集中到一些并不适合发展经济的西部地区,无疑是一种对生态环境、人民安全极不负责的表现。
  另外,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首先应当“经济全国化”。而我们有些地区,在为获取国家投资的利益驱动下,这也振兴、开发,那也发展、崛起,四面出击,大搞平均主义,显然不符合经济全国化的专业化大分工、显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认为,如果进行全国范围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专业化大分工,应将西部作为世界工厂的“后花园”发展林业抓“生态”;中部作为世界工厂的“食堂”发展农业抓“生活”;东部作为世界工厂的“车间”发展工业抓“生产”,并因地制宜地实行不同的政策和标准,将3000年前按照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封建割据的“小而全”划分的行政区域,改变为按照经济全国化布局、区位优势和市场、环境条件划分的“林业省”、“农业省”和“工业省”,而不能统统都去抓GDP。更不能到青藏高原去发展重工业;到长三角、珠三角去发展畜牧业。
  实际上,西部经济的落后并非群众改革不积极、干部开放不大胆,而是由市场和自然环境决定的。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已经搞了30年的市场经济,哪里该振兴、哪里该开发、何时腾笼换鸟、发展什么样的科技,都应当“无为而治”——顺应客观规律,由市场、环境说了算,而不能再靠计划经济的行政命令、长官意志。
  众所周知,西部每年都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到东部打工或定居、都有大批企业向东部转移,这些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如果我们仍然沿用计划经济的传统手段逆市场规律而动,只能得到事与愿违的结局。
  总之,任何地区的产业布局,都应服从全国总体的战略布局和环境影响评价,都应当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同北京的水源地密云,必须服从北京的大局,不能搞“密云大开发”,去追求GDP。而东部地区也应当像北京补贴密云那样,对为保护全国生态环境做出牺牲、并为东部提供了清洁的水、空气的西部地区,给予财政补贴。
  我们从长三角、珠三角的成功实践中不难看出,大量利用国内外的再生资源,比到西部去开发矿产资源,更有利于我国的环境。
  17世纪,美国的探险家发现了黄石大间歇泉,同时也发现了丰富的黄金等贵金属。这一发现,立即引起当地政府和矿业老板们的极大兴趣。但当时的美国总统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也是资源”,“不希望看到世界罕见的大间歇泉成为一个积满脏水的矿坑”。经过激烈辩论,国会通过议案,将黄石定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随后又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一大批国家公园。两百年过去了,美国人由衷地感谢这位总统。正是这批国家公园,使美国西部的生态环境免受“疯狂淘金时代”的洗劫。这对我们保护已经千疮百孔的西部环境,是否值得借鉴?

[1] [2]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