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垃圾处理与循环利用

2013年06月04日 9:37 898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近日,国内外媒体援引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挪威首都奥斯陆目前面临垃圾匮乏问题,因其垃圾处理产业十分发达,除英国、爱尔兰、瑞典外,还将考虑从美国进口垃圾”引起网民普遍关注。挪威作为石油、天然气生产与出口大国,同时拥有丰沛的煤炭储量和应用广泛的水力发电系统,却与其他北欧国家展开“垃圾争夺战”,这是因为挪威政府始终重视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力求逐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并且拥有完备的垃圾循环利用体系,和较成熟的垃圾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实现由垃圾到能源的“变废为宝”。
  一、挪威的垃圾处理方式
  垃圾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由于排出量大,成分复杂多样,如不能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就会污染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与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垃圾又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既是对垃圾认识的深入和深化,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挪威政府对垃圾处理有着完备的法律规定,在《废弃物回收利用有关条例》(Regulations relating to the recycling of waste)中,不仅对垃圾的填埋、焚烧、运输等处理方式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定,同时针对不同废弃物如废旧电器、电池、报废机动车、饮料包装、玻璃制品等分门别类制定了相应的回收和处理政策。挪威垃圾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在垃圾减量化的基础上实现垃圾循环利用的最大化。
  2011年挪威垃圾总量为990万公吨,其中860万公吨为无危险废物[1],87%的无危险废物通过不同方式得以循环利用(图一),利用率稳步增长,较2010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

20130604083847276


  数据来源:挪威国家统计署
  对于工业生产及矿产开采等活动中产生的危险废物,能够再利用的回收利用,技术手段无法回收利用的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后进行填埋,或输出到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欧洲国家进行妥善处理。2011年挪威危险废物总量为130万公吨,其中30%得以回收利用,其余70%进行预处理后予以填埋或出口到国外。
  二、挪威的垃圾循环利用体系
  挪威政府通过立法、税收和经济政策等多种手段促进垃圾的循环利用。通常由中央政府设定总体规划,地方政府和产业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制定相应的垃圾回收处理措施。下面以挪威首都奥斯陆为例,简单介绍挪威的垃圾循环利用体系。
  奥斯陆的垃圾循环利用由市政府卫生部门与能源部门协同负责。奥斯陆市卫生机构(Oslo Sanitation Department ,简称REN)负责指导垃圾分类,管理垃圾回收站点和垃圾回收公司,奥斯陆垃圾能源化机构(Waste-to-energy Agency,简称EGE)负责对回收垃圾进行处理,将垃圾安全有效地转化为环境友好型的绿色能源。“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循环利用——能源转化及生物处理”这一流程构成了奥斯陆“以循环利用为基础的垃圾处理系统”。
  垃圾分类是垃圾循环利用的起点和基础。挪威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垃圾分类意识,生活垃圾被划分为纸制品、玻璃制品、塑料制品、食物、金属制品和危险品等。市民需要将不同的垃圾丢弃到具有不同颜色或标识的垃圾箱或回收点。其中,食物垃圾需要用特制的绿色的垃圾袋盛放,塑料垃圾则用蓝色垃圾袋盛放,以便于在垃圾处理厂中分拣提取。两种特制垃圾袋在奥斯陆的超市中可以免费领取。灯泡、灯管和电池等需要特殊处理的垃圾,需要丢弃到超市入口处的专门回收箱,以避免其中的有害物质造成污染。易拉罐、饮料瓶则可以通过超市的回收装置兑换现金抵用券在超市购物时使用。废旧家用电器由家电零售商负责接收,或者交至专门的家电回收点。而其他大件垃圾如废旧家具、汽车轮胎、建材及工业垃圾等则通常需要交送至垃圾回收站。奥斯陆市政府甚至开设了客服热线对垃圾分类提供指导。细致的垃圾分类降低了垃圾回收的成本,为安全、高效地对垃圾进行循环利用提供了保障。
  垃圾回收是垃圾处理的重要环节。这一工作由REN授权的民营公司负责,回收公司使用配备专业设备的垃圾回收车定期前往垃圾回收点、回收站收取垃圾,同时向企业和工厂等提供有偿的上门回收服务。费用标准为2230-3580克朗(约合人民币2453-3938元)/吨垃圾,或235-357克朗(约合人民币259-393元)/次(垃圾总重在100公斤以内)。不同种类的垃圾将被运送至不同的垃圾处理厂分别处理。平均每个工作日都有128辆垃圾回收车将垃圾安全运送至奥斯陆的垃圾处理厂。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垃圾回收车大多使用对垃圾进行生物处理后产生的生物燃料。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