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

2013年12月02日 9:20 4171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政策法规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现状
  调查评价、勘查现状--完成了全省除平原区外的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区域地球化学测量;完成了全省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和大部分或部分地区的1∶10万-1∶20万航磁、区域重力测量;完成了全省1∶100万航磁、1∶50万区域重力测量、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完成了重要成矿区带的1∶5万航磁测量、地球化学测量和地质矿产调查;开展了部分地段人工地震、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测量。全省新一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除武汉市幅和咸宁市幅尚未开展工作外,其它图幅均已完成(附图2)。此外,还完成了相应的区域地质、矿产、物化探总结,开展了300多个课题的专题研究。通过上述工作,基本查明了全省地质构造特征和成矿地质背景,为全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省共发现非油气类规模矿区1081处,勘查程度达勘探的364处,占33.67%;达详查的333处,占30.80%;达普查的380处,占35.15%,另有4处工作程度不明。其中,铁、铜、银、金、磷、盐、石膏、石灰岩、耐火粘土等矿种,85%以上的矿区达到详查或勘探程度(附图1、附表2)。在矿床勘查的同时,相应开展了大比例尺矿产普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测量,发现和圈定了一批矿点和物化探异常,为进一步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信息。近年来,启动了鄂西工作程度较低地区矿产资源评价和鄂东南大中型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发现了神农架冰洞山大型层控型铅锌矿和一批有较好找矿前景的铅锌矿产地,鄂东南大中型矿山深部及外围铁铜矿找矿取得重要进展。
  开展了全省区域成矿规律研究与成矿预测和矿床成矿系列研究工作。通过对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研究,系统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厘定出12个主要成矿系列,划分出7个Ⅲ级成矿区带、37个Ⅳ级成矿区、163个Ⅴ级成矿远景区,并对主要矿产进行了资源潜力评价,指明了今后的找矿方向。
  开发利用现状--我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截止2007年底,全省开发矿产103种,开发上表矿产62种,已开发的矿区659处。全省现有矿山5156家,其中大型52家,占总矿山数1.01%;中型134家,占总矿山数2.60%;小型4970家,占总矿山数96.39%;从业人员20万余人。石油、煤、铁、铜、金、磷、盐、石膏、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砖瓦用粘土等11种矿产是本省主要开发利用矿种,其开发年产值均在1亿元以上,合计占全省矿业总产值的91.2%,矿山数和从业人数也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8.8%和90.7%(附图4,附表3、4)。
  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全省非油气矿产生产总量15418.08万吨,石油78.97万吨,天然气10000万立方米;采矿业总产值185.08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2.02%;矿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967.30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32.43%;矿业(含选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284.14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35.89%;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21.29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4.30%。
  矿业开发为我省冶金,磷、盐和石油化工,建材及后续加工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钢铁和化工两大支柱产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矿业为依托,省内形成了武钢、大冶有色、湖北三鑫、江汉油田、双环碱业、沙隆达盐化、湖北宜化、兴发集团、湖北洋丰、荆襄化工、黄麦岭磷化、华新水泥、当玻集团、恒达石墨等一大批具有较强实力的矿产开发与加工企业,建立了以黄石-鄂州冶金、建材,云梦-应城盐化工、石膏建材,潜江石油化工,保康-宜昌、荆襄、黄麦岭磷化工,荆门-当阳建材等为代表的矿业生产基地。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现状--初步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监测网络,制定了《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设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项目”专项经费,配以地方财政、矿山企业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为全省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了一定经费来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截止2007年,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26项,占全省矿山地质灾害总数的5.48%,恢复治理面积500多公顷,占全省需治理面积的4%左右;完成排土场、尾矿堆和露天采场闭坑后土地复垦615.24公顷;矿山企业废水处理率27.59%,综合利用率31.23%;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599.73万吨,综合利用率22.61%;其中尾矿利用率13.50%,煤矸石利用率41.82%,废石土利用率24.98%。
  (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不断减少、产能逐渐下降。随着找矿难度的增加和勘查投入的不足,新发现矿产地及新查明的资源储量较少,主要矿产储采比下降,后备资源紧缺,保障程度降低;现有大中型矿山多已进入中晚期,资源逐渐枯竭,开采难度越来越大,供需矛盾加剧。
  矿产供需总量失衡,开发利用布局与结构不尽合理。石油、煤、铁、铜、铝、硫等大宗矿产长期供不应求;磷、盐、石膏等非金属矿产供过于求;石化、冶金后续加工产业产能过剩,非金属尤其是新兴非金属矿产深加工能力明显不足;大矿小开、一矿多开、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突出。
  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重开发、轻保护,采主弃副、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重采轻掘、乱采滥挖现象仍较普遍,资源浪费和破坏较为严重。矿产品加工程度低,原矿、初级加工产品多,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差。小矿山的采选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管理较差,经营粗放,矿石采选综合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低。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依然突出,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未得到有效遏制。矿产开发忽视环境,矿山植被、景观、土地、水均衡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三废”达标排放率、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较低,局部地区水源、大气、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地面塌陷、沉降、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尾矿库溃坝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矿业法律法规、配套政策、规划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宏观调控和监督力度不够;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起步较晚,矿业权市场发育迟缓;矿山“三率”考核尚未全面展开。重微观轻宏观、重审批轻审查、重发证轻监管、重开发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仍较普遍。

 

[1] [2][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