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质勘查规划(2011-2015年)

2013年12月16日 13:44 2583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政策法规


  (二)地质勘查管理不断创新,宏观调控能力加强
  1.设置地质勘查区,地质勘查宏观调控能力得到加强
  首轮规划设定勘查规划区11个,其中重点勘查规划区5个,一般地质勘查区6个。重点勘查区用于部属中央财政和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通过加大地质找矿投入,实现了煤、铁、铜等重要矿产的找矿突破。一般勘查区通过积极扶持和引导,地质勘查投入增加,勘查项目显著增多,地质勘查工作得到加强,钨、钼等多金属矿勘查成果显著,发现了一批新矿产地,为进一步普查找矿提供了依据。
  全省设立限制勘查区10个,禁止勘查区13个。限制勘查区设置限制勘查矿种,制定准入条件,严格探矿权审批,限制勘查区管理得到强化。禁止勘查区不批探矿权,重点保护了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和各类保护区,为发展绿色矿业提供了保障。
  为了更好引导和推进商业性地质勘查,我省制定了“安徽省重要矿产地质勘查项目区块(探矿权)设置方案”,并发布实施。
  2.设立了省地质勘查基金,引导和带动了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
  首轮规划实施期间,我省设立了省地质勘查基金,在引导和拉动商业性地质勘查、促进勘查资金投入多元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省地质勘查资金投入累计41.3亿元,年均8.26亿元,达到规划预计的5-8亿元的目标,其中中央投入约占6.36%,地方财政投入约占15.15%,社会资金投入约占73.39%,其它专项投入5.1%,社会资金已成为地质勘查投入的主体,实现了勘查资金投入的多元化。
  3.积极探索地质勘查新机制,创建了“泥河模式”
  积极探索公益性地质调查和商业性地质勘查的衔接的途径,创建了“公益先行、商业跟进”为核心的“泥河模式”,通过国有地勘单位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创造了大型矿床勘查的“泥河速度”。
  4.通过培育和规范矿业权市场,探矿权市场不断壮大和发展
  2010年保有有效探矿权1026个,“十一五”期间增加874个。其中金属矿产保有有效探矿权881个,约占保有有效探矿权总数的85.87%。矿业权市场保持稳定发展,招拍挂和协议转让探矿权逐步规范化、有序化。
  (三)地质勘查成果显著
  规划实施以来,我省主要矿产资源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煤炭新增资源储量85.03亿吨(333及以上,下同);铁新增资源储量8.13亿吨;铜新增金属量达到99.89万吨;铅新增金属量20.16万吨;锌新增金属量164.15万吨;钨新增WO3资源储量26.07万吨;钼新增金属量23.23万吨;金新增金属量98.92吨;银新增金属量2648.59吨;硫铁矿资源储量新增1.39亿吨;水泥用灰岩新增资源储量52亿吨;石膏新增资源储量42亿吨。首轮规划主要矿产预期目标已超额完成。
  规划实施以来,新发现矿产地67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56处,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发现10-15处大中型矿产地的目标任务。
  (四)地质勘查信息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加强了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系统,进行矿产资源信息管理、信息发布和信息安全机制建设,依法向社会提供地质勘查信息服务,提高了地质勘查信息服务能力,为地质成果资料集群化产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境外地质勘查取得初步成果
  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和大中型企业竞相“走出去”勘查矿产资源,境外地质勘查迈出坚实步伐。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成立了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秘鲁等国家直接取得12个矿业权,控股取得矿权15个,投资5000多万元。中铁建铜冠投资有限公司,取得了厄瓜多尔Corriente铜矿带矿业权,有望提交铜金属量1000万吨以上。安徽省外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取得了津巴布韦马尼卡兰金刚石砂矿勘探与开发权,已探明大型金刚石矿床1处。
  (六)矿产资源现状与勘查程度
  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58种,列入2010年矿产资源储量表的89种矿产(不含石油、矿泉水、地热、铀矿及砂石粘土等),矿区1331处,共伴生矿产地546处。其中能源矿产2种,煤矿区225处,石煤矿区10处;金属矿产23种,矿区506处,共伴生金属矿产地合计380处;非金属矿产64种,矿区590处,共伴生矿产地156处。其中达勘探程度的257处,详查342处,普查712处,预查20处。勘探和详查约占储量表上表矿产地总数的45%。金属、非金属矿产勘查深度多数不超过500米,少数控制深度达800米至1000米。勘查控制深度以两淮煤矿最大,一般在1000米左右,部分普查矿区勘查控制深度已达垂深1200米,最大深度达1500米。已利用矿区1022处,约占矿区总数的76.78%。

 

[1] [2][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