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部署海外抄底好时机 中国企业不差钱

2009年03月03日 9:54 488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澳大利亚成中国企业的抄底圣地?
  中国企业海外“抄底行动”近期频频作为。根据全球最大财经信息供应商汤森路透集团(Reuters)发表的报告,截至2009年2月17日,在全球跨境并购规模同比下降35%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今年的海外收购总额同比增加40%,涉及金额达到218亿美元,仅次于德国。
  除了数额巨大,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红周刊》记者的注意——今年海外并购案例中的被收购对象几乎无一例外地是澳洲的企业(见附表)。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有多达5家的中国企业涉足对澳大利亚企业的并购。另据媒体报道,2月以来,澳大利亚财经版的头版新闻几乎全被中国资本占据,中国资本“进军”澳洲的声势如此浩大,甚至传出澳大利亚政府投资政策可能收紧以阻挠中国资本并购的消息。
  “这里面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澳洲的自然资源丰富,这就是造成大量中国企业近期并购澳洲企业的直接原因。但事实上,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并没有特别的地域选择性,除了澳洲,南美、非洲、欧美等国都曾经有中国企业并购的案例发生。”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滕泰对《红周刊》记者分析说。

战略部署,中国不差钱
  从表中也不难看出,资源类企业是此轮中国企业并购的主要目标。除了大名鼎鼎的力拓集团以外,其它几家被并购的对象也“大有来头”,都是掌握着重要矿产资源的企业。“这对中国在资源品的价格控制上意义重大,”神能投资集团总裁钱平对《红周刊》分析,“可以看出,收购对象明显从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资源型企业转变,也可以看出为未来经济发展所做的积极准备。”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表示,在目前国内刺激方案、银行贷款等一系列的措施下,中国的经济很可能在下半年率先复苏,“由于本身资源的需求量大,如果不尽早解决资源储备的问题,那么在经济复苏后的下一轮发展阶段中国将遇到更大的瓶颈”。
  事实上,因为国内某些资源的稀缺,中国常常在国际价格谈判中无奈地扮演着“价格接受者”的角色,因此,国外的资源类企业一直对中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以上几家公司也大都尝试过“扬帆出海”。去年年底,中国铝业就曾经联合美国铝业(America Alcoa)以140亿美元的价格购买力拓9%股权。中金岭南也曾经于2008年1月欲收购在澳洲上市的矿产企业先驱公司,虽然最终因竞争对手的加入使并购“流产”,但中金岭南总裁张水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将上次失败的并购经验认为是此次成功收购的基石。
  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极佳的时机”,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他分析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许多资源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甚至超跌。更重要的是,目前各国央行都采用了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未来通胀率一定会抬头,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将导致货币竞相贬值,这种背景下有限资源的价格一定会上扬。
  国外企业缺钱,中国企业“不差钱”,这也是近期并购案频频的主要原因。据报道,中金岭南成功收购PEM公司,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公司始终坚持“现金收购”的模式,据张水鉴介绍,“竞争对手开出了4.2:1的换股计划,从价格算,他认为已经比我们的收购价要优惠得多,我也认同这一点。但我们提供了PEM最急需的现金。在经济危机时现金为王,而对于有色金属行业来说,这个时候,现金相当于血液。”
  滕泰对《红周刊》分析说,“金融危机使有色金属的价格下跌严重,同时,历史积累使这些公司有一定的实力进行海外并购。另外,对于收购一些战略资源的收购,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在资金方面也会给予一定的帮助。”

前景不明朗,投资须谨慎
  那么,对这些进行海外并购的上市公司,投资者该如何应对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滕泰接着分析说,“另外,从资产价格来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虽然短期内可能已经见底,但也不一定会快速反弹。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国企业并购并不用太着急;并购后能否带来显着盈利,也并不确定。”
  “进行海外并购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财务投资,一种是产业投资。”钱平从另一角度对《红周刊》分析,“投资者首先要搞清楚公司进行何种投资。如果是财务投资,就相当于低买高卖,投资方需警惕被收购方的破产风险,有些公司看起来是很便宜,可是如果它破产了照样赚不到钱。产业投资就像买矿、买资源这样的投资,收购方运用好这种些资源的能力就很关键。但是,由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得比较晚,从以往的案例上来看,成功的比较少。所以,投资者对这些海外并购的公司还需谨慎对待,不能盲目乐观。”
  “另外,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也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比如股神巴菲特在进行投资时,就会先买一些优先股,靠拿红利赚钱,等对这家公司足够了解后,再把优先股转为普通股。这样的资本运作方式也值得中国企业借鉴。”钱平补充道。

新闻图片200923949431236044983359_8782.jpg

责任编辑:静观世界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