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稀土市场整体回暖节节高

2010年01月04日 10:15 605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2009年饱受全球金融危机煎熬的稀土行业今年以来松了一口气,稀土价格日渐止跌反弹,市场整体持续呈现回暖上升态势。专家预测,随着我国对稀土战略性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大,监管措施的加强,以及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新一轮需求拉动,稀土市场的前景看好。
  价格稳步回升
  据我国最大的稀土生产企业内蒙古包钢稀土高科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邢斌介绍,2008年下半年,我国稀土市场价格快速大幅下跌并持续走低,代表性产品镨钕氧化物的价格跌至5万元(吨价,下同),比2008年初下跌60%以上。进入2009年,稀土产品价格总体小幅反弹。在一季度,价格仍处于低位运行状态;二季度,各类稀土产品价格均有20%的上涨幅度;三季度,稀土产品订货量开始出现显著增加,稀土镨钕价格也大幅反弹;四季度,稀土价格高位盘整,镨钕氧化物价格一度攀升到11万~12万元的水平。
  邢斌说,目前各类稀土产品价格盘整回稳,市场整体持续呈现回暖上升态势。近期,氧化钕市场主流价格在11万元,供应依旧偏紧;金属钕价格保持在15万元左右,但市场成交缓慢;氧化镨询盘减少,价格小幅下探至10.2万~10.5万元;氧化镧99%~99.9%供应紧张,询盘增多,市场主流价格坚挺在2.6万元;氧化铈99%~99.9%市场成交相对活跃,价格在1.75万~1.85万元,还有上涨空间;氧化镝价格再次出现了小幅走高,99%氧化镝价格最近已经达到了60万~61万元;由于下游荧光粉市场近期保持疲软,氧化铕99.99%市场主流价格稳定在245万元;氧化铽99.99%市场成交不活跃,价格在180万~185万元;氧化钇现货不断增多,价格仅维持在3.8万元,且市场成交缓慢;碳酸稀土价格近来已经达到了9700~9800元;钐铕钆富集物供应吃紧,价格稳定在17万元。在我国南方稀土主要产地,中钇富铕矿价格由5.5万元小幅调高到5.6万元。
  市场格局改变
  就近期以及明年稀土市场发展趋势,邢斌和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学院资深专家张军力均对市场前景表示看好。他们指出,今年,全球稀土需求预计将达到9万吨左右,2010年的需求预测将大幅上升至14万吨左右,稀土实际供应将趋于短缺,预计全球的稀土供应能力将在10万~13万吨之间。中国的稀土产量占世界产量的95%左右,今年中国稀土产量约为8万多吨,出口配额定在50145吨。2010年的稀土需求将较今年增长56%,其主要原因是未来世界范围内新能源和环保产业迅猛增长,将极大地拉动对稀土产品的需求,稀土产品在混合动力车、风力发电机以及节能灯等环保型产品的应用需求将持续回暖,并大幅增长,同时稀土产品在环保技术中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且需求强劲。
  张军力认为,在经历了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的大起大落之后,短期内稀土价格走势将趋于平稳。国内南北方两大稀土生产基地江西和内蒙古的骨干稀土企业,目前已经基本进行完成大范围的兼并重组,初步形成了南方以江铜集团和五矿赣州公司为龙头,北方以包钢稀土高科公司为龙头的大型企业集团,并开始实行或计划实行稀土储备制度,稀土价格话语权也在逐步增强。因此,预计稀土价格走势将趋于平稳,且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远景仍然看好
  尽管从中期来看,稀土市场走势还有不确定因素。一是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世界金融危机见底还有待时日。我国稀土产品60%以上要依赖出口。一段时间以来,受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进一步放慢的影响,稀土用量增长缓慢,尤其是世界稀土主要消费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需求萎缩造成稀土市场的低迷。二是稀土产能依然过剩,无序、过度地低水平开发现象仍然存在,未得到根本杜绝。三是作为稀土出口大国中国在国际却未能完全掌握定价权和话语权。
  但从长远市场来看,未来几年稀土价格仍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随着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全球对稀土需求将加大,供求逐渐趋于平衡。同时国家工信部即将出台《稀土工业发展的专项规划(2009年~2015年)》和《稀土工业产业发展政策》等相关政策,在稀土矿藏开采和出口方面有了严格的监管政策,并且在未来六年里国家将不再批准新稀土矿的采矿权,这将推动稀土价格逐渐上涨。另外,稀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资源,应用广泛,稀土产品下游消费继续保持着平稳增长的格局,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稀土材料的推广,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稀土需求的增加与行业的发展。总体看来,稀土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有关专家还建议,国家应继续以稳定和扩大国内市场、改善出口环境为工作重点,加强控制稀土开采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厉打击无证无序开采;继续促进企业重组,推动稀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还要进一步健全稀土储备机制,改变地方政府各自为战现象,建立国家级战略储备制度,增强国际贸易定价权和话语权。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