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标准”曲线发展 工信部酝酿产业化招标

2010年03月31日 8:55 706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3月31日消息  独家获悉,发改委与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的争议焦点在多晶硅电耗指标。发改委要求还原电耗60千瓦时/千克,但工信部、科技部认为应定在80千瓦时/千克,双方难以协调,因此标准难以出台。
  2010年3月29日,国内首个千吨示范项目拥有者四川新光硅业总工程师张惠国向记者表示,还原电耗标准合理水平在80千瓦时/千克,但国内最大的多晶硅制造商江苏中能总经理蒋文武称,“60千瓦时/千克也行,关键是把标准具体化,不同设备对应不同标准”。
  标准的推迟出台已对行业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2009年9月26日,发改委、工信部等10部委正式发布通知[国发(2009)38号](下称38号文件),指出多晶硅行业存在过剩产能的情况。
  随之,国内主要银行被要求冻结对多晶硅项目的贷款,这导致国内在建多晶硅项目资金一度紧张,新建多晶硅项目亦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一位参与标准制订的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在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未出台之前,新的多晶硅项目几乎停滞”。
  根据记者了解,为了推动多晶硅的发展,工信部正在实施多晶硅产业化招标,以科研攻关的方式,上马年产3000吨以上的大型多晶硅项目。


  电耗之争
  “争论的关键是电耗。”上述参与多晶硅产业标准制订的人士向记者透露,多晶硅的还原电耗与综合电耗是主要争议的指标。
  根据38号文件的要求,“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60千瓦时/千克……到2011年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多晶硅产能”。
  “单独实现还可以,但要在综合电耗不高于200千瓦时/千克的指标下实现还原电耗60千瓦时/千克其无可能。”上述人士表示,还原电耗现在国际上最好的水平在70千瓦时/千克,因此“在之前的讨论稿中,大家把还原电耗定在80千瓦时/千克,综合电耗定在200千瓦时/千克”。
  “80千瓦时/千克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标准。”张惠国也认为,新光硅业采用国内制造设备,其还原电耗水平在87-90千瓦时/千克,“我们有一个炉曾达到62-3千瓦时/千克,但这不是平均水平,不具参考价值”。
  80千瓦时/千克的指标获得了以工信部、科技部等代表的部委及相关企业支持,上述参与标准制订的人士称“新指标比较有可行性,只要是引进国外整套设备的话完全可以达到要求,国内设备进行改造也可达到这个水平”。
  不过,新的电耗指标却引起了发改委的反对。上述人士透露“因为这与38号文的要求不同,等于是否定了国家刚刚通过的文件”。
  “电耗问题都是因为企业和地方吹出来的。”上述人士显得有些愤怒。
  据上述人士透露,38号文件中的指标来源于发改委等部委在2009年2月份开始的多晶硅调研。
  “在重庆大全调研时,他们说自己的还原电耗在60千瓦时/千克。虽然有点吹,但不至于太离谱。我们估计他们能做到67-68千瓦时/千克,因为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好设备。这就引发了问题。”上述人士介绍,随后调研组来到扬州顺大,“他们最离谱,技术人员报出还原电耗50千瓦时/千克,综合电耗120千瓦时/千克”。
  “调研过程中,大家争相报出超低的电耗指标,专家虽然提出不同意见,但多家一线企业提出,也不好讲什么。”上述人士表示无奈。调研组回京后,初步制定了还原电耗60千瓦/千克的指标,“从上报的数据来看,这个数字并不高,比最好的水平还是要高10千瓦时/千克”。 
  “近期,60千瓦时/千克的指标基本不可能做到。”张惠国坚称。
  记者了解到,随着38号文件的出台,国内29家主要银行冻结了对多晶硅行业的贷款,“不仅是新建项目,在建项目也被冻结,后来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出面协调,在建项目才陆续解冻”。
  张惠国说,新光硅业正在实施技改以达到新的能耗指标。
  在38号文件的影响下,国内近期新建多晶硅项目停止备案与审批,据记者调查,业内正在等待多晶硅准入标准的出台,以建设新的多晶硅项目。
  但由于多晶硅标准争议难以解决,作为力推多晶硅的工信部、科技部等拟推出产业化招标,以特招的形式给新的多晶硅项目放行。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