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长效机制 12部委联手整肃稀有金属

2010年04月13日 10:0 502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政策法规


  
  “把稀有金属作为战略资源来储备,这是很自然的,很多国家都这么做,中国的方向也是这样。”4月8日,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金属部副主任孙立会对记者表示。据了解,早在2006年,中国就已经开始着手稀有金属的战略规划,“不过后来因为金融危机而打乱了一些节奏。”
  如今,金融危机对有色行业的影响已渐渐削弱,稀有金属的战略规划又开始加速启动。工信部原材料司司长陈燕海表示,工信部正在组织有关部门和协会研究提出《稀有金属管理办法》(草案),完善稀有金属管理的长效机制。
  据孙立会介绍,此前国内在进行稀有金属管理时只是在出口方面进行管理,寄希望从出口这一末端向上对冶炼、采矿等环节进行控制。“现在则不是这样了,现在是从矿山这一源头就开始介入,从整个产业链进行管理。”而由于整个产业链牵扯的部门很多,因此目前已经由工信部牵头,联合12个部委成立了部级稀有金属协调机制。
  动作已在加快。此前2月,工信部发布了钼行业准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对该行业企业的矿山生产规模、资源回收利用率等各方面进行了限定。“稀有金属很复杂,所以每个金属品种的标准都得一个个制定。”孙立会如是表示。
  而稍早之前,国家针对锡、锑等行业发布准入标准后,这些行业目前已经进入整顿程序。
  冷水江号称“世界锑都”,冷水江市经济工作局局长石幸福对记者表示;“国家规定产锑的企业产量至少达到5000吨,根据这个标准,3月我们共对近100家非法冶炼企业进行了关闭。未来我们将把这些企业整合成9家,使之无论在规模还是在环保方面都达到国家要求。”
  从倒逼到源头控制
  稀有金属通常指在自然界中含量较少或分布稀散的金属,包括钨、钼、钽、镍、锶和稀土等几十种有色金属。不过,“我们要进行管理的主要是我国储量比较丰富的稀有金属,比如钨、钼、锑和稀土等等,像镍这样我们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的稀有金属当然就不存在所谓的管理控制问题。”孙立会对记者表示。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钨、铟和稀土等稀有金属储量居全球第一,产量占全球的50%以上。钼、锗等稀有金属的储量和产量也居全球前列。但行业竞争却使中国稀有金属资源浪费严重。
  据了解,其实稀有金属战略储备从建国后就一直在进行,最新的一轮管理整顿是从2006年开始的。不过,由于2008年发生了金融危机,包括稀有金属企业在内的有色企业发生了经营困难,此前的整顿节奏在一定程度上被打乱。“当时主要是让企业的生产能够转起来。”
  而受益于2009年有色金属的回升,目前大量有色企业已摆脱生存困境,稀有金属整顿再次提上前台。陈燕海表示,2010年,工信部将配合有关部门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建立稀有金属储备制度。加强对各地稀有金属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督查,指导各地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省级及以下的稀有金属协调机制。同时,“要推动稀有金属产业整合,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管理思路也在悄然变化。据孙立会介绍,目前国家对稀有金属的调控已由此前仅控制出口倒逼的方式,转向对稀有金属整个产业链进行管理。“从矿山开采开始,到冶炼加工,再到出口,从源头就进行控制。”此前,由于国家对采矿权的下放,各种稀有金属矿曾像煤矿一样,陷入了开采一哄而上的混乱局面。
  整顿潮起
  行业的整顿潮似乎已经涌起。
  据石幸福介绍,从3月20日至3月31日,冷水江市一共对近100家非法冶炼企业进行了强制断电,予以关闭;对非法手工选矿小作坊全部进行了取缔。
  据了解,此前冷水江市的锑产量占全球的60%,但很多都是小企业。“不符合国家要求产量达到5000吨以上的标准。”因此,冷水江市计划将当地的涉锑企业整合成9家企业,并完成扩能提质改造,使其达到年生产能力5000吨、环保达标排放的企业。
  “要从100多家整合到9家,难度当然是不小的。我们是计划通过各地乡政府的协调,让各企业自行组合,这个工作计划在4月30日之前完成。”石幸福表示,“整合完毕后,未来的目标肯定是做大做强,这也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稀有金属小厂生存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专营铟、锗生产的南京对外经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升表示,那些已经停产的私营厂家再次开工生产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政府的环保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小厂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杨表示,曾经有一些私营工厂从株洲搬到岳阳、长沙,像打游击一样生产,但最终停产,就是因为环保的缘故。而且,不仅仅是湖南,云南、江西和广西的环保措施也同样严厉。“像早年价格一旦上涨,中国的产量也突然上涨的情况也不会出现了。”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