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期货成“没有矿山的”株冶驾驭市场的法宝

2010年05月06日 10:20 1397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作者:

 


  株洲冶炼厂是全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是我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主要以生产铅、锌系列产品为主,并综合回收铜、金、银、铟、镉、铋等10余种稀贵有色金属,其生产的“火炬牌”锌是我国第一个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注册的商标。株洲冶炼厂于2002年1月整体改制成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8月30日株冶火炬1.2亿股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7年3月22日实现集团的整体上市。
  从竞争格局看,株冶集团在品牌、营销和冶炼技术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构成了株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是,与同类型企业相比,株冶集团的劣势主要体现在原料基地和生产成本两个方面。在资源方面,株冶没有自己的原料基地,属于两头在外的企业,因此,不仅面临更高的采购成本,而且更容易遭受价格风险。在区域的电价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株冶所在地区的水平均比西部地区的生产企业高,因而在生产成本上不占优势。
  改制前的株洲冶炼厂,就曾参与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期货交易以规避风险,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遭遇了一场巨大灾难——“株冶事件”。但是,这并没有阻碍我国有色行业参与期货市场的脚步,国内锌生产企业迫切需要期货市场进行风险规避,纷纷呼吁早日推出中国锌期货交易。2007年3月26日,锌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成功上市,几年来,期货市场在株冶集团的生产经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沪锌期货上市显示功效
  沪锌期货上市
  当年,“株冶事件”的发生和解决有其历史特殊性。“株冶事件”事发前,株洲冶炼厂在日常生产、经营方面均堪称有色金属行业楷模。但由于参与卖空锌期货的套保头寸授权体制、调期交割的分散管理处理及后台的财务结算监管、风险监管等一系列关键制度和流程上存在漏洞,才为精通LME期货交易规则的国外炒家所利用,最后因挤仓逼空而导致风险爆发。事发后,通过头寸止损、追加保证金、合理调期及组织货源交割等措施,株冶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株冶事件”发生为国内有色金属企业敲响了警钟,使得国内锌生产企业参与境外期货交易活动大大减少。但是,近年来国际锌价大幅波动,使国内锌生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价格风险,迫切需要期货市场进行风险规避。为此,以株洲冶炼集团为代表的国内最主要的四大国有锌冶炼企业——葫芦岛锌业股份有限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中金岭南股份有限公司纷纷呼吁并联合上书国务院有关部门,早日推出中国锌期货交易。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共同推动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积极努力下,国务院批准了锌期货品种,锌期货合约于2007年3月26日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成功上市。
  作为中国有色金属协会铅锌分会轮值理事长单位的株冶集团,对这一期货品种的推出,倾注了极大热情。上市当日,株冶集团根据企业的原料套保计划安排,即做多了锌期货上市的第一笔80手(400吨)的交易。上海期货交易所锌期货交易名列2007年全球1303个新上市交易品种的月均交易量之首,同时被全球期货期权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期货期权世界》杂志评为“2007年最活跃和成功的新品种”。

 

[1][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