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厂污染的产业转移逻辑

2011年05月09日 8:50 467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地震让人见证了日本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上的核心地位,也让人感受到该国在产业转移上的谨慎与保守。
  但就在地震发生几天后,电池巨头松下一则消息让人看到了“开放”。该公司表示,已关闭兵库县工厂,将生产设备转至苏州与北京,已作价100亿日元在苏州三洋厂附近建新厂,并追加50亿日元更新北京三洋厂设备,到2015年,将中国内地产能提高到全球的50%。
  为何日本其他关键领域未见转移,却偏偏是电池业?最近几年,中国多个地方持续爆出电池厂重金属污染事件。前日,浙江德清海久电池厂再次被曝光,周边村民出现铅中毒现象。
  笔者认为,这是日本产业转移上的歧视性倾向。因为,在该国,许多类型的电池早在当地禁止生产、销售18年,却源源不断地将其转移到中国。事实上,2007年,笔者曾报道过无锡松下电池厂的镉中毒事件,该公司当时将其称为“镉超标”。2006年,松下上海电池厂重污染也曾被曝光。
  一位业内人士两年前曾告诉笔者,某家日本电池企业非常善于利用差异化营销策略,在日本以外尤其是中国生产、销售该国已明令禁止的碳性电池,而最好的产品则在当地销售。2005年,当比亚迪在专利诉讼上战胜索尼时,笔者采访的一位日本电池技术人员有些不屑地说,那些专利诉讼败诉不过是某些企业的竞争策略之一,它们很希望某类重污染产品都在日本境外生产。
  2007年,笔者曾到青岛附近采访,一家日本电池企业代表很自得地说,某个项目可能要落地崂山旅游区。
  笔者想起了中国电池大王们诞生的逻辑,与其说它们战胜了此前的电池王国日本,不如说是日本电池业因为产能转移——尤其是出于环保需要而向中国所做的产能输出,推动了中国电池业的崛起。因为,截至目前,中国虽拥有许多低端、污染严重的电池企业,但在高端锂电池上依然不敌日本。2010年,松下锂离子电池全球市场份额为26%。
  国土资源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相当于广东一年的粮食总产量,可以养活珠三角4000余万常住人口。其中,污染最大的源泉正来自电池业。
  4月28日,环保部等9部委还专门联合召开2011年全国环保转型行动会议,重点正是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
  不知道这轮整治是否会产生实效,至少短期内笔者认为不太乐观,因为,整治行业势必会动相关企业的利益,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绩。几年来,尽管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但是地方政府的招商思维一直凌驾其上。当浙江、江苏等地重污染电池厂淘汰时,内陆其他省份则纷纷前来竞争。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