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价格飙升 业界呼唤合理定价机制

2011年08月01日 16:5 504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经过近十年的时间,我国稀土价格终于告别“白菜价”,进入上涨通道。尤其是2010年7月以来,我国稀土价格开始大幅上涨,今年年初涨幅更是超过200%,部分品种的价格涨幅超过6-10倍,远远超出市场预期。
  成本价为每吨5万-8万元的稀土金属镨钕销售价格已高达每吨100多万元左右,而且价格有突破每吨200万元的趋势……今年稀土价格大幅上涨,个别品种涨幅高达数倍,许多下游稀土应用企业甚至停产,转而囤积原料。业内人士呼吁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以促进稀土行业健康发展。

  多年努力告别“白菜价”
  如今,当攀升的稀土价格在不断刺激人们的神经时,很多人仍然对稀土长达20年的“白菜价”记忆深刻。
  据了解,由于乱采滥挖、忽略环境和能源消耗、走私猖獗等原因,导致我国稀土价格长期偏离其本身的价值。为改变这种现状,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从2002年11月原国家经贸委发布的《2003年重要工业品出口配额总量、分配依据和申请程序》开启稀土配额时代,到2011年5月10日《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震撼出台,我国先后出台了10多个文件规范稀土行业发展,对稀土的管控逐步趋紧。
  经过近10年的时间,我国稀土价格终于告别“白菜价”,进入上涨通道。尤其是2010年7月以来,我国稀土价格开始大幅上涨,今年年初涨幅更是超过200%,部分品种的价格上涨6-10倍,远远超出了市场预期。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稀土管控政策是稀土价格暴涨的导火线。与此同时,稀土价格上涨还受到世界范围内资源价格普遍上涨的影响。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稀土的应用,也推动了稀土价格的提高。
  此外,稀土产业链自上而下的囤矿行为,以及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的进入,也促进了稀土涨价。

  稀土价格暴涨带来风险
  随着稀土价格的暴涨,越来越多的稀土下游企业受到影响。以空调企业为例,采用稀土材料的钕铁硼永磁变频电机是空调压缩机的核心零部件。钕铁硼永磁材料的主要原料氧化镨今年年初价格约为每吨23万元,现在报价约为每吨110万-115万元;另一材料金属钕也从今年年初每吨32万元升至每吨175万-180万元。由于稀土涨价,将使变频压缩机的成本上涨30%以上,此前稀土在变频压缩机总成本中的占比不超过10%,而现在已提升至20%。
  空调企业选择涨价来应对原材料的上涨,部分稀土下游应用企业甚至停产囤矿,而稀土上游原料供应商和贸易商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业内人士透露,包钢稀土、江西铜业、五矿、中钢等大型生产商及贸易商都囤积了大量稀土金属及原矿,其中包钢稀土今年的出货量远小于开采量,五矿赣州公司、江西铜业的稀土原材料库存已达到高点。
  资料显示,在“十一五”期间,包钢稀土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5.7%,累计完成148.8亿元,其中2010年实现净利润7.5亿元,年均增长125%,总市值由2005年的18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577亿元。
  但是,如此庞大的销售收入大部分来自于稀土原材料产品和稀土材料及其延伸产品,真正的稀土高新技术产品收入所占比例较低。
  贸易商则不断哄抬价格。数位稀土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我国稀土市场缺乏定价机制,基本上处于一种“跟风定价”的状态。与此同时,由于看涨后市,上游厂商和贸易商不愿意轻易出货。
  此外,金融炒家介入稀土业不容忽视。据悉,目前包括高盛在内的不少金融机构都介入稀土交易。业内人士表示,国际金融炒家的介入,意味着稀土随时有可能从高点跌落下来,届时中国稀土产业链上的企业将苦不堪言。
  随着稀土价格上涨,下游稀土应用企业停产面积呈扩大趋势。

  呼吁建立合理定价机制
  针对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囤矿,期望炒作稀土价格谋取暴利的做法,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此前连续多年的“白菜价”,还是如今的价格,对于我国稀土产业来说都是不正常的乱象,对产业本身的发展也是不利的。要根治稀土乱象,一方面我国应该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让稀土定价充分反映其应有的价值和必需的成本;另一方面,应该鼓励企业在稀土高新技术方面进行探索,进而在稀土加工的过程中获得较高的附加值。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原副巡视员王彩凤也表示,提高稀土的价格和价值不是将价格在短期内抬到离谱的高度,而是要根据整个产业链的供需现状将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
  稀土价格暴涨带来的潜在风险已引起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部稀土办公室的一位专家透露,目前该部正在研究稀土定价机制,防止稀土价格继续暴涨给稀土应用企业带来进一步损伤。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