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省合作共谋高原找矿新突破

——青海实施“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纪实

2011年08月24日 9:4 877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青海省横跨秦祁昆和北特提斯两大成矿域,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经过50多年的勘探,青海省已发现各类资源矿床矿点3120多处,各类矿种132种,占国内已发现矿种的77%。有58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排在全国前十位,27种排在前三位,11种排在全国第一位。盐类、石油、天然气、部分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与青海省联合开展的“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为青藏高原特别是青海省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搭建了新的平台。


  大“专项”唤出新机制,矿业发展走进新天地
  近年来,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特别重视青海等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及资源开发工作。2008年,国土资源部启动实施了“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这是青海、西藏两省(区)迄今以来投资最大、实施周期最长的地质勘查项目,给青海、西藏两省(区)的地质勘查、资源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将两省(区)的资源勘查开发事业带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新阶段。
  国土资源部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先后三次到青海调研,指导并推进项目实施。青海省委、省政府把加强地质勘查、尽快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加快推进青海发展列入重中之重,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骆惠宁多次到国土资源部沟通对接。
  依托这一重大项目,部省提出了实施“358地质勘查工程”的工作部署。三年来,青海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积极探索地质找矿新机制,齐心协力推进这项工作,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取得了累累硕果,也为我国全面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计划积累了经验,起到了示范引路作用。
  “358地质勘查工程”新机制,使青海地质找矿工作探索出了许多新做法:加强部省合作,统一规划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共同组织编制了《青海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及重要矿产勘查总体部署方案》,对青海省“十一五”后三年和“十二五”地质矿产勘查工作进行了统一规划部署,确定了9个勘查规划区、31个重点勘查区和9个整装勘查项目,明确了主攻矿种、重要成矿类型及找矿方向、目标任务等,提出八年提交新发现矿产地120处,其中提交10处以上可供进一步勘查开发的大型矿产资源基地。
  青海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创新地勘工作体制机制 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激励和支持政策,形成多渠道资金争相投入的新格局,优化地质工作环境。青海省政府三年来在地质事业上的投入达10亿元以上,共吸引社会企业投资9.74亿元。为提高装备水平,加强深部找矿,省财政安排资金2.8亿元,专项购置先进的野外重型探矿、实验测试等设备,尤其是引进的美国快速找矿分析仪和澳大利亚全液压钻机,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专项实施过程中,借助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解决瓶颈制约。青海省政府多次邀请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和国内知名专家,来青海开展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研究,优选了一批找矿靶区;大规模引进省外地勘队伍和大型企业,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铝业(601600)、山东黄金(600547)集团合作,加快全省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进程。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与加拿大英特赛特矿业公司联合勘查大场金矿,加大地勘工作量和费用投入,数年来投入资金5100万元,完成槽探33600立方米、钻探进尺27750米,形成了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的局面,成为联合风险勘查短期内获得地质找矿突破的典范。
  统筹资金力量,推进整装勘查。集中勘查力量,力求重点突破。统筹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开展9个整装勘查项目,进展良好。2010年投入资金6亿元,约占全省地勘经费的50%。
  这些措施的合力推动下,全省地勘工作由“分散布点、全面开花”向“集中力量、开展会战”转变,地勘格局由“单一依靠省内地勘力量”向“积极引进省外专业队伍”转变,工作方法由“传统作业方式”向“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开展地勘工作”转变,地勘主体由“封闭单一”向“开放多元”转变,发展模式由“自我封闭管理,独轮前进”向“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多轮驱动”转变。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