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屿的黄昏:重度污染与电子垃圾拆解之路

2011年11月15日 16:20 1027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20多年过去,贵屿依然在腐烂的土地上匍匐潜行,从腐蚀的硫酸和恶臭的烟雾中一点一点地攫取财富。
  空气中飘荡着刺鼻的焦臭味,我坐在简陋的三轮摩托上,“突突”地行驶在萧索的街道。马路两旁的民宅几乎都有一个封闭、阴暗的院落,那是拆解电子垃圾的作坊。我目光所及,除了堆积如山的电路板和塑料壳,还会触到工人们敏感戒备的眼神。
  ——对于这个遮遮掩掩、高度警觉的潮汕小镇,哪怕刻意隐藏记者身份,我依然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不速之客。
  但走近它自有其价值。从经济的角度上看,汕头市贵屿镇有超过80%的家庭直接参与了电子垃圾分解,每年分解的电子垃圾超过150万吨。通过这一产业,一个家庭作坊年收入上百万元,他们的生产量甚至影响着国际有色金属期货价格。
  然而,“那里泥土都发黑,鸟不拉屎寸草不生,河水都有酸臭味。”一位广东朋友如是描述。在广东人印象中,贵屿似乎被阴暗腐败所笼罩。据说在潮汕一带,辨认贵屿人的最好办法是看牙齿,因为贵屿人的牙齿永远是黑黑的。
  那么,我应该如何审视贵屿这个以拆解电子垃圾为主业、饱受重度污染之苦的小镇?
  美国人的瘟神
  贵屿是汕头市最西面的一个乡镇。由于地处一片低洼地带,贵屿成了严重的内涝区,农业生产基本没法保障。这可以说是贵屿人走上这条电子垃圾拆解之路的最根本动因。
  早在20世纪上半叶,贵屿人就已经开始在潮汕一带走街串巷,以收购废铜烂铁为生。因此潮汕一带对贵屿人的印象,就是“收破烂的”,而且民风彪悍惹不起。听说我将前往贵屿,汕头当地的摄影师立即摇头,“那边不让外界曝光,拍照会很危险。”
  从汕头市区出发,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便是贵屿辖区。道路两旁是各种各样分别写着“电脑、笔记本、电源、主板”的广告招牌。大巴停在镇政府门前的车站,一打开车门,一股塑料烧焦的臭味扑鼻而来。过来拉客的三轮车师傅告诉我:外地人一到贵屿,第一反应就是空气中怎么会有这么刺鼻的臭味,但贵屿当地人早已习以为常,闻不出来了。
  1990年代初,贵屿人开始将回收来的旧五金电器进行拆解加工,由于获利颇丰,贵屿镇家家户户逐渐参与进来。贵屿就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废旧电器拆解中心。
  如果说,最开始他们只是为了生存,此时此刻,他们也只是将这条“产业链”进行了简单升级。正处于产业萌芽期的贵屿人,并不知道他们将被卷入一场波诡云谲的国际较量,而这场较量将深刻地改变他们的命运。
  1995年,《巴塞尔公约》修正案明确禁止发达国家以最终处置为目的,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危险废料。我国于1990年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但美国将电子垃圾出口到我国的行为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1998年,美国的废弃电脑就已超过了2000万台。由于环境污染非常大,回收成本相当高,电子垃圾在美国就是一个烫手山芋。在保护自身利益的驱动下,美国不仅拒签巴塞尔公约,还放宽了对于电子垃圾的出口限制。
  “他们就像送瘟神一样,把电子垃圾送给你,巴不得你赶快运走,有时还倒贴你运费。”一位熟知行业内情的朋友告诉我。
  在这种形势下,1990年代中期,来自美国的电子垃圾开始从深圳、广州和南海的口岸进入我国,进而大规模进入“以收破烂闻名潮汕”的贵屿镇。对于彼时渴望致富的贵屿人来说,美国人的瘟神却成了他们的财神。
  我无法责备小镇的这段历史。彼时,身处穷乡僻壤的贵屿人除了一双会拆旧家电的手,实在别无所有。电子洋垃圾如同一支猛烈的兴奋剂,让这片原本朴素的土地突然躁动起来。如果说,贵屿人连自己族群的健康,都敢疯狂地典当给电子垃圾,环保概念对于他们,又算得了什么?

 

[1][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