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怎样才能做到更好

2011年12月21日 10:29 268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主持人:赵英淑(本报记者)
  嘉宾:王肇嘉(金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北京建材总院院长、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经过5年建设,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建材领域为数不多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搭建了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固废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一个正处于筹建阶段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如何在短短不到2年的时间里,就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带着探究,科技日报记者日前采访了金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北京建材总院院长、 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肇嘉。

1

王肇嘉

  ———— 数 字 ————
  全国固体废弃物堆存量已超80亿吨

  主持人:国家决定建设“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王肇嘉:目前全国固体废弃物堆存量已超80亿吨,固体废物侵占土地,污染土壤与水体,污染大气,影响环境卫生,危害人类键康。同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资源与发展矛盾突出,我国工业化面临着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双重压力,已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工业固体废弃物弃之为害,用之为宝,素有“第二矿产”之称。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开发,可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我国建材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战略发展目标。
  主持人:建设“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望实现什么目标?
  王肇嘉:依托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设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是2010年获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全国第二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北京市国资委系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重点开发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主题,开展固废资源化利用领域前沿技术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以及研究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技术标准等项工作,以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为目标,构筑建筑材料技术新体系,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推动我国建材产业可持续发展。

  ———— 团 队 ————
  国内外网聚优秀人才
  主持人: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人才是关键。作为一家企业,在实验室建设中,你们是如何调动全球人才资源,打造自己的高端科研团队的?
  王肇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专家孙伟、左铁墉、费维扬、徐永模、聂永丰等组成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专家委员会,组织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专业与年龄结构合理的、精干的科研队伍。同时,我们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建成的科研平台和开放课题吸引人才,先后引进优秀留美、留英博士以及国内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博士后和博士10余名,并招聘了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科研经验的多名研究人员。通过吸纳人才,进一步提升了实验室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提高了成果转化能力,在确定形成各个学科方向的同时,逐渐凝聚了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
  主持人:对国家重点实验室来说,良好的运行管理模式至关重要。你们采用了怎样的运行管理模式,实现了实验室的良性运行?
  王肇嘉:借鉴国内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经验,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搭建了实验室运行相关机构与管理制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主任——研究部——项目部三级管理模式,组建了由正、副主任和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管理团队,成立了工业固废与节能建材研究部、生活固废与节能建材研究部、危险废物处置研究部、水泥与混凝土研究部、理化中心,同时通过跨部门、跨专业方式组建项目部,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实验室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智慧和指导作用,采用开放式运行模式,为行业内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和试验环境。同时,以固废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的5个课题为纽带,汇聚和整合全国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技研究领域的优势科技资源。

  ———— 实 力 ————
  研发条件首屈一指
  主持人:作为建材领域为数不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哪些独特的研发优势?
  王肇嘉: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隶属于北京金隅集团。北京金隅集团是集水泥及商品混凝土、新型建材、房地产开发、物业投资与管理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产业集团,是全国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和世界建材百强企业。作为金隅集团技术中心,北京建材总院成立50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筑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共取得数百项科研技术成果。近年来,北京建材总院结合国家科技规划和自身优势,围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建材、低碳建筑等都市循环经济的关键成套技术开展研究,研究水平位居国内同行前列,尤其近年来开展的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总院连年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北京市科委、建委重大科研项目。2006年,以北京建材总院为总部的金隅技术中心重新构建了金隅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整合了集团内部科技资源,并于2007年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五部委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这些都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主持人:作为国家实验室,科研基础硬件一定要硬。那么,“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如何开展科研基础硬件建设的?又如何做到软硬件相互促进的?
  王肇嘉:近年来,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投资数千万元,完善科研基础硬件建设。我们先后购置了数百套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已完成固废重点实验室大楼建设和化学分析实验室、墙体材料研究室、建筑垃圾实验室、生活垃圾处置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建设,同时建有市级科研中试基地2个,拥有中试线5条,整体硬件条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为推动实验室科研工作的开展,促进多学科交叉,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定期举办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迄今为止,实验室已先后组织和承办了多次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并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大学和研究院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 成 就 ————
  多项技术填补行业空白
  主持人:重点实验室应面向国家和行业需求,瞄准行业科技前沿,大力开展科技研究与创新。迄今,实验室主要开展了哪些领域的研究?
  王肇嘉:目前,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尾矿制备建筑基础材料、化学石膏资源化利用、煤系固废制备墙体材料和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骨料混凝土等工业固废与节能建材研究;城市污泥、河道淤泥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以及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等生活固废与节能建材研究。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处置及修复污染土等建材工业协同处置危险固废研究;同时建立固体废弃物系列标准,对固体废弃物制备建材评价体系进行研究。
  主持人:成立不到两年时间,“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就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和一批成果。能否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
  王肇嘉: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科研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在脱硫石膏资源化利用方面,通过对脱硫石膏代替天然石膏的应用基础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寻找解决脱硫石膏在加工、应用过程中众多制约其综合利用瓶颈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在粉煤灰制备加气混凝土技术研究方面,通过高钙硅比胶凝材料配制技术和发泡剂复合技术改善气孔分布和孔壁强度,显著提高低密度加气混凝土强度,形成了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应用集成技术体系。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技术研究方面,提出污泥预处理和干化的应用理论体系,发现了污泥改性技术和干化技术的普遍规律,研制出了一整套低成本污泥干化后代替水泥原燃料制备水泥的成套关键装备。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技术研究方面,通过垃圾飞灰基本性能研究,发现了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飞灰技术的普遍规律,找到了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飞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形成了一整套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飞灰关键集成技术,并建设了中试示范线1条。在铁尾矿制备混凝土集料技术研究方面,找到形成细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材料学原理和仿地成岩的多组分协同效应原理,建立铁尾矿本质特征与材料应用性能的有机联系的评价体系。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实验室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和产业化成套集成技术,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编 后
  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开展行业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研究制定标准、开展科技交流的重要基地。在依托单位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的大力支持下,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始终围绕国家战略目标,立足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创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将实验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聚集和培养固废领域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固废领域科技交流,探索固废资源化利用共性关键技术,增强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辐射能力,努力开展固废资源化利用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成为推动固废利用制备新型节能建材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要平台。或许该实验室的一些举措与模式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与思考。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