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沁新:技术转移路途上还有哪些沟壑

2012年03月14日 10:37 426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技术

  “产学研结合”是自主创新的战略引擎,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有种种障碍阻挡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产学研难以有效结合。两会期间,这些现象引发了部分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代表的议论。
  “很多科研院所不愿意把成果交给企业,宁愿自己进行产业化,但效果往往不佳。”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沁新代表告诉记者,当前一些科研院所存在的技术封闭现象令他犯难,跟院所合作,他常常有种“貌合神离”的感觉。
  任沁新说,某一产业在洛阳有4家相关单位,分别为工厂、研究所、设计院和高校某专业。其中,工厂急需技术支持,而院所高校却不愿提供,4家单位虽然同处一市,数十年却不相往来。
  “我国现行科研和产业体制中,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资源共享和利益分享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创新资源的巨大浪费。”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代表说。
  对这种现象,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朱志远代表认为利益分配是关键。“产学研结合进程中,最难处理的是利益分配机制问题,什么时候利益机制健全了,这个瓶颈问题就解决了。”
  “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不够合理。”中船重工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孙建科代表说。
  任沁新对此也颇有感触:“现在评职称时,主要看论文、著作、成果等,而成果产业化的情况、产生的社会价值不被看重。这样的评价机制不利于让产业化成为科研的目的,在导向上存在问题。”
  一些代表认为,企业也需提高研发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代表表示,目前我国从事技术创新的研发队伍,大多数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部分企业因项目临时组建研发团队,企业参与人员基本不作为团队的主体,也没有系统掌握项目技术创新的核心技术。“高校等科研人员在技术突破或项目完成后便自然解散,但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把突破的技术做精做细、使其规模化和升级换代。”他说,“因此不少科研项目已经取得了技术创新并示范运行,最后还是‘死掉了’。”
  “企业不光要出钱,还要出人,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朱志远表示。
  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明确提出,大学的科学研究与企业的产品研发之间存在创新断层。美国政府准备拿出10多亿美元,在大学周边建立一批制造转化工程,填补大学和企业间的沟壑。
  “这与我们的做法不谋而合。”马德秀说。她表示,在创新链上,对于一些具有长远意义并需要长期努力的关键成果产业化,仅靠市场机制和企业自身作用,将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布局、组织和协调作用,利用“举国体制”的优势,从长远考虑,有选择性地搭建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平台,尽快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代表认为,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中试研发比较薄弱是原因之一,许多成果因得不到中试机会而无缘产业化。他说:“企业如果投资支持中试,面临的风险比较高,希望政府能分担。”
  “更好地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还要在体制机制和创新文化上下功夫。”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代表认为,产学研作为一种协同创新模式,需要发挥政府规划政策的调控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创新文化的软实力作用。
  她建议,完善科研人才的培养开放、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五大机制,重点突破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和专利权归属、风险机制与利益分配等机制,促进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双向流动,切实解放科技生产力。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