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宝徽集团锌冶公司:环境保护是企业的生命线

2012年07月09日 15:32 553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作者:

  本报讯  “一直以来,宝徽集团牢牢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的生命线,把‘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作宗旨,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造福当地百姓。”宝微集团公司总经理郭升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6月15日,国家环保部西北督察中心督查处到甘肃宝徽集团检查环境保护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在宝徽集团总经理郭升等人的陪同下,督察组细致检查了该企业锌冶公司环保设施运行及固体废渣的堆存等情况,对锌冶公司环境保护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据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前孝介绍,一直以来,该企业坚持“环境保护是企业生命线”的理念,认真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治理工作,锌冶公司浸出系统采用热酸浸出黄钾铁钒工艺,硫酸系统采用绝热蒸发稀酸洗循环净化两转两吸先进工艺,技术水平国内一流。

  尾气中SO2浓度远低于国家标准
  早在2007年,锌冶公司就在两台燃煤锅炉安装麻石水浴除尘器,使外排烟气中的烟尘、SO2均低于国家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二级排放标准。
  2008年,锌冶公司制酸外排尾气被列入国控重点污染源,公司通过在制酸尾气系统安装尾吸塔、增设SO2在线连续监测设备等环保设施,酸外排尾气达标排放。
  2008年5月份,企业自筹资金220万元,采用旋汇文丘里棒式脱硫反应器和双碱法脱硫工艺技术,将一、二期制酸系统的外排尾气引至脱硫塔进行脱硫处理后排放,该系统投入使用后,SO2排放量进一步减少。
  2009年,公司投资30多万元,在制酸尾气排放口安装了SO2在线连续监测设备,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市环保部门。
  目前,经省、市环境检测部门监测,该公司尾气中SO2浓度为200毫克/立方米左右,远低于SO2排放浓度400毫克/立方米的标准限值。

  加大力度对粉尘进行治理
  为防止料库配料卸车时粉尘飞扬造成金属污染,今年年初,该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在精矿料仓、次氧化锌料仓新增加封闭面积491平方米。
  对于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治理,该企业主要通过各系统环保设施进行粉尘回收。在一、二期制酸系统、次氧化锌库房安装脉冲式布袋收尘器,回收废气中的重金属;在熔铸车间低频感应电炉安装湿式除尘机组,每年可回收氧化锌烟尘10余吨。公司还在电炉锌粉生产系统安装了一台麻石水浴除尘器和收尘面积120平方米的布袋收尘器。去年年底,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收尘点15个,新增加收尘面积216平方米。
  公司锌精矿运输车辆全部用篷布覆盖,杜绝了运输中的金属污染。

  废水循环利用率将达100%
  近几年来,公司先后投资417万元,在一期、二期生产系统建成两座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为210立方米。公司还投资80多万元,修建了四座容积达1000立方米的冷却循环水高位水池,生产系统所有设备冷却水回收利用,每年可节约用水3万立方米。为两座污水处理站配套建设了450立方米的回用水池,污水站处理后的水用于合金锌粉分厂、污水站配制药剂和卫生用水,每年可节约用水4万多立方米。目前,废水循环利用率已超过95%。
  为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今年5月,该公司开工建设的重金属污水治理项目,采用高密度泥浆法(HDS)沉淀石膏、缓释硫化法回收有价金属和膜处理工艺深度处理污水的工艺方案。项目已被省环保厅确定为国家财政专项补助资金项目,总投资4491.4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600万元。项目计划今年8月底建成。届时,公司不但可全部回收废水中的锌、铜、镉等有价金属,而且使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100%。

  综合回收各种有价金属
  为加强废渣管理,防止废渣流失污染环境,公司投资600多万元,于2008年初建成一座库容50万立方米的废渣贮存库,当年8月,通过省环保厅验收。目前渣库堆存废渣约7.7万多吨,多年来运行正常。
  今年4月,公司又投资150万元,将原2000吨/年冶炼厂房和一处闲置生产厂房改造成2座封闭渣库,废渣露天堆存现象,已彻底成为历史。
  在废渣管理上,2010年8月,该公司建成一条年处理4000吨镍钴渣生产线,主要回收镍钴渣中的锌、钴等金属,年可回收金属锌1000多吨、高钴渣200多吨。
  2011年5月,建成一条年处理2000吨铜镉渣生产线,回收铜镉渣中的锌、镉、铜。目前,项目正在调试,运行正常后,年可回收金属锌511吨、铜渣390吨。
  2011年7月份,公司委托江西理工大学对30000吨/年酸浸渣银回收项目进行工艺论证,并进行实验。该项目采用浮选技术,对渣中的银、锌、铅重金属进行回收。2011年9月,完成工艺设计。目前,该项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建设。项目建成后,公司银回收率将超过67%。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