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引发的思考

中国企业可以自主创新 自强自立

2012年08月24日 10:5 512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有色装备

  2010年10月,一位中国企业家在美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发表演讲,表达了这样的意愿:中国企业在电袋除尘技术开发上已经有很长时间,我们有我们的优势,但谁都不能包打天下,中美双方要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希望合作的成果不但能在中国应用,还能用于美国本土。
  演讲的是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炜,当时他赴美代表龙净与美国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EERC)签订嵌入式电袋(AHPC)专利许可协议。
  黄炜的演讲让美方有点意外,他们没想到中国企业已经可以这样自信:把技术变成产品,真正造福于社会,还希望在全球应用。
  黄炜的演讲体现了中国环保企业的成长和成熟。20年来,引进消化吸收这种路径,确实推动了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但一个成熟的产业不可能永远依赖别人、受制于人,引进技术一定要消化吸收并形成自主研发和设计能力,这是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怪圈的关键;加之中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很复杂,甚至是发达国家都没有碰到过的,国外没有经验可借鉴,需要企业自己探索,找出方案,解决难题;更现实的问题是,也并非什么技术都可以引进,对于应用前景广阔的先进技术,国外公司不会轻易转让,需要本土企业克服困难,从头做起。
  中国复杂的环境污染治理需求,亟待适合国情的、综合解决方案,这是中国环保产业界的历史责任。那么,中国企业可以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吗?
  事实上,很多环保企业越来越重视研发。比如江西金达莱自己投资4000多万元建起研发中心;龙净等企业重视技术储备,提前研发出适应火电新标准和PM2.5治理等的一系列新技术。甚至是来华的跨国公司也开始重视在中国的研发能力,威立雅环境集团就表示,水表的远程抄表、水质实时监测系统等很多新技术,都是在中国最先研发成功,然后再带回欧洲本土运用,因为中国强大的市场需求是新技术研发最好的土壤。
  有企业家告诉记者,不要以为国外工艺就一定好,欧美环保公司技术基本都是几十年前的传统技术,而这几十年,日新月异的污染治理需求在中国,他们欠缺中国这样的练兵场,所以技术进步的动力和空间有限。
  在集中展示国内外环保技术水平的中国国际环保展会上,最近几届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再是外方参展商的“专利”。在高难度工业废水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污泥处理处置、烟气脱硝、烧结机。脱硫等重点领域,已经有越来越多本土技术产品的身影,在去年的展会上,就集中展示了国内环保企业16个大类重点技术成果。
  记者了解到,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相结合,行业不断把新材料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生物技术、IT技术应用于节能减排装备技术领域,开发出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已显著缩小。电站烟气处理、污水生物处理、垃圾生物处理和焚烧处理、报废汽车处理、余热发电等设备,技术已达到国际同等水平;但大型环保检测仪器、脱硝催化剂、高端滤料等高端环保装备领域,还依然被进口设备占据。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相信企业的创造潜力和动力,另一方面,要通过积极的政策鼓励和引导,让企业成为技术研发的主体。事实上,国内一些龙头企业的技术方案已经和国外很多大公司同台投标、PK过,并不逊色。而在某些领域,国内一些先进企业已经具备了国际领先性。
  进军海外市场也是中国环保企业日趋成熟的标志,权威机构已经预判,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十二五”环保技术、设备出口量将迅速增长,将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以脱硫为例,当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脱硫设备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中国脱硫产品,无论技术还是价格,都具有竞争力。龙净目前海外市场业务已占总业务的20%,未来会增加到1/3。
  此前,权威人士建议,在节能环保产业相关规划中应为环保企业走出去发展创造条件,实施绿色援助计划开拓国际市场。比如可以通过设备出口卖方信贷与买方信贷、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措施,加大对我国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出口的支持力度。鼓励由以单机出口为主向成套供货为主的设备总承包和工程总承包转变。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